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对为合法经营活动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独立规制,是新型犯罪罪状表述抽象化与罪状解释具体化、信息时代信息价值多元化与危害行为多样化、现代社会犯罪治理精细化与刑法评价精准化的内在要求.为合法经营活动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相关规范要素中的“为合法经营活动”应理解为主观超过要素,“获利五万元”应作严格解释,“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应作广义解释,“其他情节严重”应包括信息数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容侵犯的神圣权利。但由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高校存在管理权的绝对化和知情权的盲目扩大化倾向,导致实践中高校有意无意侵犯学生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当前我们应不断健全社会法律、完善高校管理和强化学生维权行为,切实保护高校学生隐私权。  相似文献   

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外围”立法与解释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没有将“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这一核心行为纳入犯罪圈,而是通过刑法对非法获取和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规制.这种立法模式称为“外围规制”,它旨在实现刑事立法的妥当性与效率.“外围规制”是一种立法技术,这种立法模式避免了对“非法利用个人信息”行为定型化的弊端,而是通过截断信息的传递减少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符合司法功利主义和司法便利主义的要求.但是,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应当以“非法利用”为解释的核心与落脚点,将“非法”理解为“以非法利用的目的”,从而将合法取得非法利用信息的行为纳入到本罪的调整范围中.另外,应当采用吸收犯的原理妥善地处理本罪与其他罪名的罪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东莉 《理论界》2005,(1):111-112
关于侵犯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进行了众多的实验,从侵犯行为的产生、影响因素到侵犯行为的控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将这些研究予以综合,提出控制侵犯行为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 ,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尚是一个新课题。本文界定了商业秘密构成要件和范围 ,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类型和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我国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侵权行为。相形之下,现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打击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实践中渐显滞后。综观我国侵犯著作权立法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刑法中有关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构成,结合司法实践,要从扩展刑法对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取消犯罪主观案件中的非法营利目的,侧重于对被害人的实质补偿,修改罚金刑、增强其可操作性,确立对侵犯著作权犯罪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犯罪追诉模式和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侵犯著作权罪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8.
"私服"大量出现,严重侵害了网络游戏开发商、著作权人、网络游戏运行商以及游戏玩家的合法权益,直接侵害网络游戏产业的社会形象,干扰了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正常经营秩序,破坏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给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应该动用刑法予以规制。关于"私服"的定性有不同的观点,在网络环境中,"私服"行为应以侵犯著作权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制造并出售"私服"程序的行为,成立侵犯商业秘密罪和侵犯著作权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以后罪论处;行为人架设、运营"私服"的情形,在性质上是"复制发行",也应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  相似文献   

9.
在监管改造罪犯的实践中,诸如狱内重新犯罪、一般的抗改造行为、押犯与押犯之间的吵架纠纷等侵犯性行为时有发生。本文从押犯的侵犯行为概念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几种减少押犯侵犯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国外工作场所的侵犯行为不仅表现为各种公然的侵犯行为,而且还以多种隐蔽的形式遍及整个组织。工作场所的侵犯行为会导致组织生产力下降、员工压力增加、顾客满意度降低、高昂的财产损失等。当前,组织管理者和学者更加关注组织因素在引发工作场所侵犯行为中的作用,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个体权利是人类权利的惟一实存形式,一旦个体权利成了社会的权利,社会也就构成了权利的实在形式,这时人的个体权利就可能成为一种虚假的形式而遭受侵犯。侵犯人类个体权利的行为一可能来自个人,二可能来自政府,前者容易识别和纠正,后者则往往因少数人借“集体权利”、“社会权利”和“国家权利”之名行侵犯个体权利之实而极具隐蔽性,有时可能置受害者于被动和无奈之地。  相似文献   

12.
在监管改造罪犯的实践中,诸如狱内重新犯罪、一般的抗改造行为、押犯与押犯之间的吵架纠纷等侵犯性行为时有发生.本文从押犯的侵犯行为概念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几种减少押犯侵犯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贾学胜  梁玉霞 《学术界》2008,(3):228-232
犯罪预备行为的法益侵犯性决定了对犯罪预备行为应采取"原则不可罚"的立法模式.基于这一思想,应该通过刑法修正案对现行立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14.
人脸识别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身份认证核实效率实现了迅速便捷,却也产生了安全威胁的担忧与隐私泄露的顾虑。人脸识别的正当使用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不但侵犯了个人自由,甚至严重危害到了财产、人身安全。通过考察2017~2022年28个涉人脸识别的刑事案件及其司法认定,对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的行为,目前前置法应对乏力存在不足,应当通过刑法予以规制和补足。人脸识别以人脸信息为主要内容,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无法有效规制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的行为。借鉴国外对人脸识别的规制路径与我国司法实践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我国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角度,依据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的规定界定刑法所保护的人脸信息范围,辨析人脸识别涉及的法益属性,类型化分析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行为的罪名认定,调整和完善相应量刑幅度,平衡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与规制不正当使用人脸识别行为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国外工作场所的侵犯行为不仅表现为各种公然的侵犯行为,而且还以多种隐蔽的形式遍及整个组织.工作场所的侵犯行为会导致组织生产力下降、员工压力增加、顾客满意度降低、高昂的财产损失等.当前,组织管理者和学者更加关注组织因素在引发工作场所侵犯行为中的作用,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医生作为社会一种特殊的职业,其本身有着特殊的权利。通过对沈阳、抚顺两市的调查显示,目前侵犯医生的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侵犯医生权利有许多原因,主要来自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还有医院管理、社会舆论导向及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医生的权利理应得到保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策,维护医生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17.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作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土地权益却屡遭侵犯,已经严重威胁了农村妇女群体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地位,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文章在总结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犯的方式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遭受侵犯的经济、法制和历史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侵权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敬文 《南方论刊》2022,(1):61-62,75
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人脸识别黑产泛滥等问题.生物识别信息具有直接识别性、不可更改性、易采集性、法益特殊性以及不可匿名性等特征.现行刑法在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方面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立法及司法解释滞后、无法有效规制非法使用公民生物识别信息行为等问题.可通过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19.
私有财产可否被侵犯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的经济伦理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神圣”、“侵犯”的准确含义的基础之上 ,以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可否被侵犯的思想为依据 ,指出对私有财产 ,我们应该坚持“神圣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与“私有财产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将知识产权法益论引入刑法领域,有助于商业秘密刑法保护摆脱"权利思维"套路,解决刑法立法和司法上不少分歧问题。作为刑法法益的商业秘密是一种未上升为权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益。以法益论为工具来分析侵犯商业秘密罪,在行为构造上,"违约型"构成行为宜提高刑事门槛;在结果限定上,非"间谍型"构成行为应坚持损失结果的严重性。商业秘密刑事司法应回归谦抑性,摒弃"刑事司法优先论"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