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述了国防意识的涵义和重要性,并针对新形势下强化全民国防意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对策和措施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面临新世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周边环境,在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政治、军事斗争中,要取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保障。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强化国防意识,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并举,强国,富民,安天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现代国防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社会性的教育活动。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加大国防教育的力度,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学校的国防教育是整个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的国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都论战中各方心目中理想首都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国防安全说、工业化中心说与南方富源说。西安的优势在于汉唐古都与人文传统,有助于西北开发,劣势是远处内陆;南京的优势是东南富源中心,劣势是缺乏国防安全;北平的优势相对较大,既具有国防安全,又是未来中国工业化的中心。建都论战彰显了知识界的政治批判、政治改革与政治参与的多重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在与自己生活关联不直接领域国防意识、忧患意识淡漠、危机感紧迫感缺失等问题.针对中国面临的美国、日本、南海主权之争等潜在威胁,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注重两个结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路径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学生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防文学这个概念产生于两个口号论争之前,它起初来自苏联文学领域。后来因为政治领域里国共两党的国防政府主张以及整个大社会背景中人们的国防情绪,国防文学重提之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势口号。国防政府路线由王明等提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开始清算王明路线。而在文学领域中,由于当时延安文人多为当年的国防文学派,毛泽东并未对国防文学给予定性。建国后,国防文学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被拿出来说事,使原本一个简单的概念衍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而国防文学的反对者胡风因后来的反革命罪行使得之前的两个口号论争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律保障、机构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借鉴俄罗斯的经验对提升我国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刍议军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军训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国防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索军训工作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云飞  王薛兵 《理论界》2004,(4):178-178
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防教育的需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如何为培养具有现代国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军事理论课考核这一教学环节,探讨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军事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与国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