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教师生态文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存在与发展的过程文化,是教师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环境状态,它由生态因子和文化生态两大系统构成。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生存的体制文化、专业发展的创生文化、专业价值的社会文化以及专业生成的心态文化影响了教师生态文化的发展。用后现代主义和主体间性哲学反思、观照教师生态文化,具有意义建构的文化内涵。教师生态文化要体现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与价值关怀,要凸显体制文化的边缘效应与去中心化,要形成交往创生与主体间性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教师发展途径中。教师合作作为有效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间的合作文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反映,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对合作文化怀有积极态度。但仍然缺乏合作文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合作文化尚未形成的原因。对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合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译论中译者主体“死亡”的背景出发,透过后现代主义解构和建构的视角追踪译者地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的轨迹。从传统译论中译者主体“死亡”的背景出发,透过后现代主义解构和建构的视角追踪译者地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的轨迹。分析了译者主体过分膨胀所导致的困境,并运用“权利话语”和“三个世界”理论对过分膨胀的译者主体进行了批驳,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译者主体的新视角——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主体性的视角观照当下的校园文化,提出了建构“反身性校园文化”的理念。这种理念针对被异化的缺乏主体的物化校园文化,提出在自觉意识的层面让客体化的文化重返主体自身,使客体化的文化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文化。从建构者、接受者、影响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建构“反身性校园文化”的具体设想,旨在通过反身性的历史书写,经由对客体文化的移植过程提出的重新反省,不仅重构一个作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的校园文化,而且通过这一文化重塑建构性与批判性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5.
减负提质是我国当前教育界的主导趋势,探寻基本途径需要充分关注学校课堂文化建设。文中结合学校实际,立足于课堂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角度,关注学校管理者主体的建构行动,关注教师主体的教学享受,关注学生主体的快乐源头,通过分析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课堂文化建设,以期对当前中小学减负提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主导性文化模式的转换为深层坐标,审视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建构问题。在分析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的文化模式与道德模式基础上,分别从理性、科学文化模式要求建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创造性文化模式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模式;交往理论强调主体间性的德育模式;法治型、契约型文化模式强调突出公德意识的德育模式,深入分析中国新文化模式与高等学校德育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新型教师文化的八种策略和途径:打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优化教师发展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改革管理方式,创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评价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发展教师创新能力;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意识和教育民主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身份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交互与差异中建构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建构。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身份建构的主体是一种传者、用户及新闻角色之间交互的间性主体。主体间性身份建构的肯定性功能是实现主体间的理解,最终达成道德共识,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有时这种肯定性功能也会失灵,由否定性功能取而代之,表现为多主体间的误解甚至冲突。  相似文献   

9.
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构建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而系统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治理理论为其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治理机制应从主体构成、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以及支撑机制等方面构建,其实现是各主体要素间相互互动,文化、组织、制度等规则相互建构与内化的完整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本精神,它具有渗透、解读、自觉、开放和建构的文化特征。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的树立,要从教师文化生态、角色期待、多元文化共生和多话语文化共展的视域来解读。现代教师文化的建构,应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通过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改变传统封闭的狭隘文化和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合作技能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之间积极互依、责任明确的互动互促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具有共同目标性、个体责任、积极互依性、互动互促性、共同建构性等特征;合作学习通过改善教师心智模式、建构教师实践理论、营造和谐教师文化、形成学校学习共同体这些方面来发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13.
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屏障,非传统安全逐渐成为边疆安全的主要威胁。从国家安全治理的角度来看,边疆非传统安全具有系统性、复合性、跨域性、转化性和民族宗教性等特点,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上的条块分割化、结构上的主体碎片化和能力上的整体滞后化之间的张力凸显了边疆非传统安全合作治理的必要性。构建边疆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治理机制,应当从国家间安全合作、多主体联动、治理资源整合、治理制度建构等方面入手,整合不同区域、部门和组织的力量,架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14.
合作教学是以教学主体之间彼此相互合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教学各主体间的交往,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合作教学交往本质的确证无疑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了一条有效的策略。合作教学能促进教师之间思想和经验的交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领域,有利于形成专业共同体。以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原则为基础,可以通过建立普遍化的合作教学规范、营造有利于合作教学的条件、创造理想的言说情境等腰三角形策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共同体关注学前师范生专业素养的习得养成,更关注职前培养生态系统中主体间“一体化共生关系”的构建。基于共生理论审视我国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发现,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面临共生单元中协同主体力量的式微,共生关系中协同模式的固化,共生环境中协同文化的漠视等生态困境。建构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共同体,必须彰显共生单元生态位,构筑多元主体网络和建立共同愿景;打造共生关系生态链,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和强化协同育人功能;迈向共生环境生态圈,营造正向文化生态和改善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建构到对话中的建构 --认识本质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运用认识图式对外来信息的同化,当主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新的刺激时,主体就会对原先的图式进行修改和重建,进而去同化外界。这一理论超越了机械反映论。但是把建构看成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离开了主体间的交往,建构仍然无法产生。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研究,使认识论研究的视野深入到主体间的关系,揭示了对话的认识论意义。我们只有在主客体的互动、主体间的对话,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去把握认识的建构活动,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认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主体身份的内在规约性,主体可以通过与文化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理雅各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的联系,用基督教义来阐释、充实、拓展甚至代替儒家思想。理雅各英译《中庸》的目的是汲取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为传教服务;而当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矛盾时,他会放弃儒家思想而坚持基督教义。文化在理雅各的翻译中无处不在,正是在文化冲突、文化协调、文化顺应与文化互鉴的翻译中,理雅各建构了自己的多种身份,推动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互动与交流。中西文化差异悬殊,唯有相互比照,文明互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文化交流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化冲突为合作,为文化互鉴寻找对话的舞台,帮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启。然而,在工业社会历史阶段中生成的可以归入现代主义范畴中的文化却如此深入人心,拒绝和抵制变革,从而使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出现是工业社会亦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后果,但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变革要求与文化延续间的冲突,也是风险社会出现的原因之一。置身于风险社会,对工业社会的个体性文化以及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竞争文化进行反思,确立合作文化的建构目标,是一项迫切任务。风险社会意味着人类被动地成为命运共同体,为了将它改变为积极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行动这样一条道路可走,而合作行动的文化要求,则指向了合作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体间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主体间意识和自觉运用主体间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其提供广阔的参与时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建构认知表象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