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智生  张云培 《民族学刊》2018,9(1):25-31, 107-109
清末民初的云南藏区社会,存在着多个民族或阶层共同构成的藏区社会体系,其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藏区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功能于一身的寺院,既是宗教机构,也是权力中枢,对藏文化圈内的乡村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寺院与藏区各方势力联合起来,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手段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为藏区社会的变革以及近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宗教体制下,寺院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对乡村社会提供宗教、政治、经济等服务。而乡村社会一方面乐于接受这种配套式的援助,并对寺院进行反哺,如对寺院提供宗教和经济的供养,担负寺院正常运转的职责,这种互惠的关系维系着藏区寺院和乡村社会之间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在寺院过于强势的控制下,每当与寺院发生矛盾纠纷时,乡村社会就会通过特殊的途径表达不满,如向当地政府对寺院进行控诉,或发起武装反抗,但乡村社会始终不放弃宗教上的虔诚和割裂对寺院的供养联系。寺院与乡村社会的互惠聚生关系,将宗教“福荫”下的宗教和民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藏区社会的发展变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甘南夏河是安多藏区的宗教、文化中心,以藏传佛教著名黄教寺院拉卜楞寺为中心,这里云集着各个教派的大小寺院,也是藏传佛教觉姆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笔者调查,目前在拉卜楞寺周边建有三所觉姆寺.本文在对其中两所女寺尼僧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尼僧群体的出家原因和不同原因所占的比例,并由此认为,安多藏族女性剃度出家原因已经从生活所迫为主演变为自愿选择为主,同时探讨了该现象形成的社会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藏区寺院是藏族历史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扮演着文化中心的角色。藏区寺院的佛教典籍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的佛教典籍数量多而保存完整,佛教典籍的翻译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色。文章从编辑学的角度,探讨藏区寺院佛典翻译中形成的编辑特色。  相似文献   

4.
塔尔寺座落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之南的莲花山。海拔2700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该寺藏语称"震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弥勒洲,为纪念宗喀巴大师于1560年兴建。是青海省最大的寺院,是黄教六大名寺之一,也是藏传佛教高等学府之一。占地500余亩,僧房9300间。整个寺院依山傍水,起伏错落,佛塔林立,经幡飘扬,古树丛林,幽静寂然。由25座小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布局巧妙,形成独特,藏汉结合。它以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艺术  相似文献   

5.
藏区寺院经济一瞥拉灿藏区包括我国西藏大部分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佛教自公元七世纪由至尊至慧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传入藏地,藏传佛教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作为藏传佛教得以存在的活动场所──寺院,从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立至今,就对整...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的寺院,是青藏宗教文化的源头和孕育地。它凭借青藏自然地理环境的神秘奇特和藏区信众对高原藏传佛教的极至仰敬,创造和催生出众多灿烂辉煌的宗教文化成果和精神奇迹。也正因为此,藏区一些声名显赫佛光远照的寺院的神秘和尊荣,不仅为中国藏区也为全世界的人所注目所崇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就是这样一座非常有地位有影响的藏传佛教大寺院,在全藏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西藏是喇嘛教盛行的地区。西藏的喇嘛教又分为五个教派,即:格鲁(黄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本布(黑教)和宁玛(红教)。其中以格鲁(黄教)势力最大,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即属于黄教这一教派。宁玛(红教)是从八、九世纪,以莲花生为祖师,而流传下来的。这一派的教徒都带红帽子,故称红教。现在,在西藏社会上还有相当势力。他们在西藏地区最大的寺院有二,一为  相似文献   

8.
寺院在藏区是藏族传统文化汇聚之地,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历史档案.为便于整理、编目、利用,文章根据档案的内容将藏区寺院历史档案分为:综合类、所依类(寺庙建筑)、人员管理类、财产管理类、经济类、诉讼类、文化类.  相似文献   

9.
寺院教育与藏族文化及藏区现代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寺院教育作为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不仅在藏族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也将对藏族现代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文章简略论述了寺院教育在藏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并就寺院教育对藏族现代教育的影响问题作了探讨。旨在批判地吸收寺院教育中的合理成份 ,为发展藏族现代教育 ,促进藏区社会的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0.
塔尔寺概述     
塔尔寺是青海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札什仑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其中以噶丹寺和塔尔寺最为著称。前者是宗喀巴创造的格鲁派第一个寺院;后者是宗喀巴诞生之地。因此,塔尔寺的创建、发展以及格鲁派在青海广泛传播,都与宗喀巴有直接关系。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西南角的莲花山中,距西宁古城二十五公里,是国务院一  相似文献   

11.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几个省、区,其分布之广约占全国面极的四分之一。这个民族(特别是西藏)在吐蕃王朝时期,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黄教寺院集团得势之后,使藏族人口锐减,生产下降,经济落后,社会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本文试就黄教对藏族生产和人口发展的影响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藏族寺院经济发生发展的内在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的历史上,以寺院为中心的僧侣阶层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控制了藏区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生产服务部门,成为左右藏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并且,宗教组织对经济的控制,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宗教经济史上,象藏区这样,宗教组织积累着巨额的财富,并长期延续的现象极为少见。那么,在藏族历史上,寺院经济发生发展并长期延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4.
藏族地区的寺院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宗教实体,社区则是寺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统一体。因此,探讨藏区寺院与所在社区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寺院与社区的整合机制是什么?寺院在社区中有何功能?社区是怎样支撑寺院的?寺院或社区在双向变化中是怎样互相影响的?等等,都是极需要研究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尚  相似文献   

15.
藏区包括我国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作为藏传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寺院,从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立起,就对整个藏区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部分地区,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西南大学博物馆于20世纪60年代在四川阿坝地区错尔基寺征集到一批明清政府颁发给该寺院的诏令文书,这批文书牵涉到明清政府对四川藏区的宗教政策、寺院管理、寺院经济、路票制度及朝廷羁边措施等诸多内容.介绍与简释这批文书,对明清时期上述问题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藏区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兴土木、新建和扩建寺院之势弥漫藏区的一些地方,随之而来的是喇嘛人数急剧增多,各种布施、摊派纷至沓来.这样势必造成群众和政府的负担. 落实宗教政策,是为了满足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适当地新建和扩建一些重要的寺院是必要的,但无限制地蜂拥而上,就会产生不利因素.因此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杜常顺丹噶尔即今青海省汉源县,以其地有著名的黄教寺院栋科尔寺(建于1652年)而得名。“丹噶尔”即“栋科尔”之异译。清雍正前,丹噶尔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领地,雍正二年(1724)划归甘肃西宁府西宁县。道光九年(1829)析置...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寺院在历史上作为藏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传承其教义、控制庞大的僧尼队伍以及强化寺院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司法等功能,发展出了系统而又庞杂的内部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根据宗派的区别又有不同的特征。总结历史经验,加以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全面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构建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藏传佛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四川师范学院教授李安宅先生所著《拉卜楞寺》一书英文本,已于1982年8月出版于东京。 拉卜楞寺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是一座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黄教寺院,规模弘伟,制度严格,若干世代以来培养出不少知识渊博的僧人学者。三十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