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入时间因素的行为经济学个体决策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为经济学的Prospect Theory在全面反驳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个体主观感受和有限理性的一般决策模型。本文通过对这个模型进一步加入时间因素的扩展分析,发现个体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在不同的时间压力下会呈现非理性的一面,因而传统经济学的偏好和理性假设将不再是决定所有个体决策行为的最终因素,时间压力以及个体素质也是影响个体决策行为和最终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认为行为选择与行为是相一致的,知行具有统一性。但理性决策与理性执行并不统一,知与行存在着差距。这是由于行为决策需要理性,行为执行也需要理性,而理性是有限的。理性的有限性体现在认知有限和执行力有限两个方面。由于理性执行能力的限制,在重复性行为选择中,最小努力原则比理性原则更为有效。慢性病预防行为不足不仅仅是由于个体的认知理性存在限制,也在于个体的行动理性存在不足。同时增加个体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是解决慢性病预防行为不足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理性行为决策机理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传统理性决策的缺陷,以有限理性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行为认知分析思路和方法对行为决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接近实际决策的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决策理论框架和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有限理性偏差因子,将理性项目定量评价指标与有限理性和行为偏差定性评价指标结合,对项目决策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为决策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行为决策理论发展经历了从刚开始的在理性人的基础上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到发现人是有限理性的,从而提出了启发式偏差、前景理论等理论这一过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行为决策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行为决策理论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了弱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模型和谋利行为对资源的消耗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在谋利行为下的弱再生公共资源的均衡曲线与均衡模型.利用此模型分析了个人非理性、个人理性的不同均衡点,研究了这些均衡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传统的经济行为模型以经济理性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驱动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越来越面临严重的挑战.基于社会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支配性影响,我们提出了规范理性的概念,认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不仅受经济理性的影响,还受到规范理性的影响,规范理性和经济理性共同构成影响消费行为的基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产要素拥挤理论、生产要素流动理论,以及完全理性行为理论、有限理性行为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分析认为农地流转是在中国特定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条件下,农户的不同理性行为决策所驱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合理推进农地流转,有意识地鼓励农地向高经营效率的农户流转。  相似文献   

8.
过多选择效应是个体在面对较大选择集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的总称,是行为人决策有限理性的反映与结果,其发生有无差异性、信息不完备及目标导向三个前提.其中,无差异会导致感知相似性,信息不完备会导致个体无法开展全面判断,二者共同决定了决策困难和认知冲突,而目标导向则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与后悔等前瞻性情绪.当决策为无目标导向时,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反应都会导致延迟选择;反之,即使出现强烈的负面反应,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个体仍会做出决策,且决策后的负性心理依然存在,即焦虑和预期后悔并未消除.未来可结合目标导向型决策理论及行为决策理论,对这一效应引发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的互动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明确了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的主体以及行为评价时点的基础上,个体是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即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对于个体仍然是成立的.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组成的群体,由于存在着目标的不一致、彼此间行为的协同作用等众多原因,他们的行为与个体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经济人"的最大化假设就不再适用了.  相似文献   

10.
理解组织行为:一个行为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经济学家在理性约束的条件下分析组织行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行为组织经济学。现代行为组织经济学在西蒙、莱宾斯坦、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把有限理性具体化为多重动机、公平和互惠等社会偏好以及过度信心等认知偏差等问题,并构造了相关的模型和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必将给今后的组织理论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前景理论在出行行为研究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系统是典型的不确定性系统,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出行行为呈现有限理性的特征。前景理论是一个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更加符合现实中出行者的实际行为特征。为了更好地运用前景理论进行出行行为分析和建模, 对前景理论在出行行为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对于具体的出行行为研究而言, 前景理论是否适用不仅取决于决策问题的性质, 而且还要看出行者的个性特征, 以及所考虑的选择方案属性是否具有不确定性。此外, 在开展一项具体研究之前不应框定于某一特定理论, 而应根据不同理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并结合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综合权衡, 最终选取更为合适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作者关于风险态度与教育和职业选择行为的研究。该研究运用实验的方法,重点检验了风险态度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还检验了前景理论的部分假设在解释现代中国大学生群体的选择行为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供了建立在实验结果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的结论,并探讨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革命、3D打印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革命从技术层面引发了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中国企业逐渐成为了全球并购市场的重要角色。企业能否通过并购交易取得良好的并购绩效进而做强、做大,关键在于企业决策层能否系统地分析自身的主观、客观因素进行理性的并购决策,如果决策的非理性成分增多,则会增加企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认为,个体决策行为中的"自大效应"、"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董事会集体决策过程中,文章分析了董事会的结构对这种转化的影响。此外,通过分析多数决定原则的合理性,确定了董事会决策行为的六个变量,即并购主体的主动性、交易方式、产业相关性、溢价比、时间跨度、主体的并购决策经验,刻画企业并购决策行为,并通过这些变量来确定企业并购行为的特征,最后以三一重工并购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景理论的资产证券化投资模型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有关投资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投资者和信用增级者利益分享的信用增级机制,从而把前景理论引入资产证券化投资决策模型中。该模型表明,如果能够通过信用增级机制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以国库券利率为下限,那么这种资产证券化就会成功。而证券化融资的规模不仅取决于对预期的未来收益与基于国库券利率的安全收益的比较,同时也取决于投资者和信用增级者利益分享机制的设计。信用增级者分享的收益与期望利差(预期收益减去安全收益)成正比。高期望利差具有高风险,因而承担风险的信用增级者分享的收益占全部预期收益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风险规避行为对决策的影响,利用前景理论对决策者的风险规避行为进行建模,分析风险规避决策者的决策值与完全理性决策者的决策最优值的偏差。并以个性化产品销售企业最佳提货时间设置为例,通过建模和分析发现:当货物提前到达的边际损失大于延时到达的边际损失时,决策者越是进行风险规避,他设置的提货时间就越比风险中立者设置的最优提货时间小;当货物提前到达的边际损失和延时到达的边际损失相等时,不管决策者如何进行风险规避,他设置的提货时间都和风险中立者设置的最优提货时间相等;当货物提前到达的边际损失小于延时到达的边际损失时,决策者越是进行风险规避,他设置的提货时间就越比风险中立者设置的最优提货时间大。  相似文献   

16.
塔尔斯基真理论不仅为戴维森意义理论提供了恰当的形式表征框架和经验证据的验证形式的基础,而且为其提供了研究意义等内涵问题的外延主义道路和研究语言与实在的关系的可靠便利的形式分析手段。正是这些重要影响,使得戴维森意义理论将弗雷格等人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在众派理论中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的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家学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坚持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论述了阶级和生产的社会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条件;第一次从国体和政体两方面阐述了未来的国家形态,赋予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文化范式中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以《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系统、完善、科学的中国共产党的国家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以及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核心和基础。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表征是连接语言和意义的认知纽带。"语言游戏说"中的语境依赖、生活体验、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等观点反映出人类探寻语言认知路径的一些取向特点。基于认知视阈阐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在现实中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