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试图从社区层面研究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文章从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意愿及其目前的城市融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着诸如随迁老人对自我城市身份的不认同及社区工作人员对其的态度问题、与社区居民交往内容单一和对社区缺乏情感认同等问题;接着基于现实的融入状况着重分析了制约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的社区性因素.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社区角度建立一种以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引导建立农村随迁老人自治组织的促进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社区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运用定量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程度介于比较不适应和一般适应之间,而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与其语言交流流利程度、家庭代际关系和随迁老人夫妇有无一起随迁有强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生平情境为理论视角解释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定性研究表明,生平情境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但随迁老人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手头库存知识会遭遇危机并进行积累,继而拓展他们的生平情境,生平情境和再社会化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相互作用,不断影响着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程度以及个体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构建了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指标体系,考察了社区活动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参加社区活动显著提高了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2)参加社区活动有助于农村随迁老人减少负面情绪、提高城市生活能力进而提升其城市适应。(3)对于自身城市适应水平高的农村随迁老人,社区活动有利于其快速提升其城市适应水平,对于城市适应水平低的农村随迁老人,社区活动的提升作用也相对较弱。为此,文章提出政府应充分发挥社区的能动作用,加大对社区的支持与引导,以“社区为中心”组织协调资源、增强社区活动的靶向性,差异化开展社区活动,推进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4.
城市通常被认为是与乡村熟人社会相对应的生人社会,随迁老人在流入地社区不仅面临日常生活的转型,还普遍面临融入障碍。南京市某新型社区的田野调查显示,参与广场舞是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社区的一条有效路径。面临多重断裂与压力的随迁老人,通过合作与抗争,借助广场舞在陌生的城市社区拓展自己的社会空间,构建趣缘共同体,从而成功走出子代家庭,打破社交区隔,适应城市文化,获得群体归属。有组织的趣缘活动还改造了城市社区生态,链接到城市的社会组织,使随迁老人成为城市基层社区一股重要的参与力量。  相似文献   

5.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外来工随迁儿童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主要涉及身份融入、同辈群体交往融入、教育融入和社会心理融入各个层面。在以上各层面融入过程中,外来工随迁儿童面临着城市制度的显性与隐性排斥、文化的不接纳、学校培育盲区、家庭支持功能弱化等多重障碍。本文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针对外来工随迁儿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难点从社区层面提出了介入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籍老人随子女进入城市生活,形成农村随迁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城市后,由于家庭关系变得复杂、社会交往关系不断萎缩、信任关系逐渐减少以及价值关系受到冲击,农村随迁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出发,帮助农村随迁老人适应城市生活应充分发挥家庭关系网络的基础作用,扩展社会交往关系网络,重塑社会信任关系网络,调适价值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8.
对厦门市、长沙市与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从城市融入的结构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由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因子构成;从城市融入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产生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程度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其大都处于"半城市化生存"的边缘化状态;而从城市融入的进程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在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维度上存在递减关系,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强烈地融入城市的主观期望与其客观融入"事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随迁儿童在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适应问题。针对随迁儿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适应、行为适应、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等问题,运用家庭功能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家庭再嵌入正在成为随迁老人及其家庭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现实挑战。成功的家庭再嵌入不仅有利于随迁老人顺利市民化,而且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在于:贫困倒逼、创造美好生活与正哺延续。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现实张力来自生活模式的碰撞、日常的生活博弈以及刚性约束的打破。通过考察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与张力可以发现,随迁老人责任日益核心化,但在家庭中的地位却呈现边缘化。解决好农村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首先应积极营造随迁老人贡献的正面宣传;其次要积极构建家庭内部的民主机制;最后要构建专业化支持体系,帮助随迁老人顺利融入家庭。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城镇生活适应性都是影响新疆维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城镇维族务工人员的调查,获得了605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维族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职业认同感比较强。但饮食习惯、汉语交流的困难严重阻碍他们长期务工。清真生活困难,降低了城镇适应性;汉语交流困难,导致务工技能提升困难。因而拓宽亲情网络渠道,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汉语交流水平,主动融入城镇生活,是稳步推进维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故事,其全部情节模式是按照“进城一还乡一再进城”的逻辑循环完成的,这一情节模式的艺术价值,在于记录了故事主人公们的“边际人”身份及其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基本健康状况、疾病的处理方式及就医选择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但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量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制度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具有有力的促进作用,实现老年人健康,政府应积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多方努力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立普惠式的医疗保险制度,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来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背篼”是一群为生计离开农村到城市靠出卖体力谋求一点非农收入,用以维持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孩子教育等开支的农民。“背篼”们每天在城市里劳动、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背篼”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根源于城乡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城市微博超话研究往往聚焦于趣缘社群,可沟通性价值却被忽略。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研究对象,抽取400个微博样本,探究城市微博超话蕴含的可沟通城市的潜能和如何运用微博超话机制体现城市传播的三重维度,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网络,城市微博超话提供了城市居民寻求社会支持和交往的平台,守城人和城市观察者穿梭在其中;基于地理网络,具身实践书写空间体验,区县印象勾勒立体城市;基于意义网络,城市符号凝聚为城市共同体,城市居民有着“我是本地人”的城市认同。作为虚拟社区中的城市,城市微博超话具有极强的城市属性,体现了可沟通城市“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内外贯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衣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以村社理性为核心的小农村社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国际化旅游城市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并不能适应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的快速增长,很有必要把此作为一个专门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了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内涵,认为国际化旅游城市应具备“三大条件、五大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洛阳城市建设经验提出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建设的一般路径为:“3W+2BC+2KC”。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形象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城市形象设计研究在于突出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城市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形成凝聚力,提高城市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比较分析城市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探索城市形象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遵循的程度和应包含的内容,以推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