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慧欣 《理论界》2004,(6):137-137
一、公民“环境权”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全新认识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和理论,是西方国家在治理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提出来的。公民的“环境权”,即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而且公民的环境权仅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被法律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人权发展的历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升华期 ,三个时期的核心性人权分别是自由权、生存权和环境权。自由权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妨碍的义务 ,生存权的实现要求国家或社会积极地提供保障 ,而环境权是自得权 ,是保有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这项人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 ,义务主体也是人类 ,是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组合。它的实现以人类履行自负的义务为条件。学者们所讨论的国家环境权其实是国家对外的主权和对内的环境管理权 ;而所谓“公民环境权”实际上是享受、使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事、行政等权利和参与与环境有关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权利 ,而不是环境危机时代新生的属于升华期人权的人类环境权。  相似文献   

3.
蒋亚娟 《理论界》2007,(2):159-160
厘清现行环境利益的分配格局,通过新的环境文化的培植和权利、义务的设计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环境权本身就是国家和公民进行环境利益分享的法律分配方式。环境权可以定义为公民享有环境利益公平分配的权利,分为公民全体环境权和公民个人环境权。公民全体环境权以国家公平分配环境权的义务相对应,而公民个人环境权与其他公民的尊重义务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公民环境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环境权产生的客观原因  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类改造自然达到一定深度 ,引起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危及人类自身时提出和产生的。 1972年 6月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宣告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宣言说 :“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 ,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 ,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 ,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上讲,环境科学与环境哲学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获得的知识体系,环境科学与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类社会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环境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以环境科学和环境哲学为基础,可以科学合理地界定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内容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面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权的享有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以环境权为中心,兼对与之密切相关的环境义务和环境法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环切权的主要内容环境权是指为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国家赋予公民在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享有的权利系统。它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生活环境权、工作环境权和旅游环境权三项子权利。生活环境权是人们应具有的基本生存权。生活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危害公民的生命健康。人们可以防止拳头、匕首和枪弹的袭击…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邹雄 《东南学术》2005,(3):134-143
笔者从界定原则、权利客体、权利内容和权利主体等方面对环境权的界定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证,从而得出结论:环境权是自然人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法律权利.除自然人外,法人、国家、非人自然体都不能成为环境权的主体.环境权的权能是一个动态的体系,目前可以包括日照权、宁静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景观权、环境参与权,其中环境参与权是其核心权能.  相似文献   

8.
环境知情权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晓明 《齐鲁学刊》2008,(2):101-103
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知悉和获取相关环境信息的权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环境知情权是随着环境危机的降临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权利,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知情权,不属于环境权,也不等同于环境信息权。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知情权的权利属性——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尔滨停水事件凸显了在环境信息获取上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失衡。作为对环境行政权的一种制衡,我国亟待构建完善的环境知情权制度。环境知情权属于公民环境权的范畴,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环境权利。  相似文献   

10.
再论环境权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的制度功能在于监督政府环境执法,反应了公民和政府的公法关系.应然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公民基本权利,具有防御权和请求权的双重性质.请求权包括了获得环境信息、参与环境执法、获得司法救济、自由结社等权利内容.我国需要以此作为参照,进一步完善实然的环境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揭开环境权的面纱:环境权的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钢 《东南学术》2007,(3):136-142
中国大陆关于环境权的讨论已历经了25年.虽然学者们似乎观点迥异,但是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倾向,即"对号入座的理路".这种"对号入座的理路"在特定时空下确实具有合理性,但是在广阔的时空内就不再精准.本文试图整合各种关于环境权属性的观点,建构一种不同于"对号入座的理路"的"综合的理路".环境权应是由不同权利形态的权利组成的权利群,是由不同权利样式因素构成的权利束.当下中国环境立法应当确认公民的环境救济权,检察机关的环境公诉权和非政府环境组织请求行政救济和诉诸司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法哲学认识论,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作为环境诉权实体法根基的环境权是一种开放性的权利而非为人类所独享,应当由人类与自然(环境自身)共同享有.环境对于人类及其自身而言都存在着利益,环境利益分为当代人的环境私益、环境公益(当代的与后世的)和环境自身利益.环境诉权是环境权利主体的一种程序性权利,包括环境私益诉权、环境公益诉权和环境生态诉权三类.环境公益诉权旨在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生态诉权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救济环境生态法益而赋予生态自身的一种诉权.  相似文献   

13.
吴娜  郭玥 《理论界》2005,(3):73-73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逐步完善,但公民环境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缺陷。本文拟从宏观角度,重新构建环境权法律保障体系,即在宪法中规定环境权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实体法中明确其具体权利内容,同时完善民诉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环境权的形成、性质及其内容等分析,认为应在宪法中增设环境权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中保护环境权的规定,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权的属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环境权的属性与人权、自然权利、道德权利、人格权和财产权有许多关联 ,但是并没有正确揭示环境权的属性 ,环境权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权利 ,研究环境权的属性对于明确环境权的主体、内容和保障方式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然人环境权又是环境权体系中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环境权,对个体环境权的保护,是实现整体环境权的基础。自然人环境权包括实体性自然人环境权与程序性自然人环境权。实体性自然人环境权是一个由多种子权利构成的权利体系,它包括环境人格权、环境需求权、环境安全权、环境经济权和环境精神权,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法律上确认、保障实体性自然人环境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环境权的形成、性质及其内容等分析,认为应在宪法中增设环境权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中保护环境权的规定,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 ,各个国家都通过立法确立了环境行政权以保护环境 ;同时 ,在环境民主的理念下 ,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为核心的公众环境权在环境法中也日渐突出。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权利。在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权利中 ,环境行政权在环境保护中处于主导性地位 ,公众环境权则是一种从属性、补充性权利 ,但公众环境权的行使往往有其独立性一面 ,这构成对环境行政权的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环境质量承担环境政治责任、环境法律责任和环境道德责任。基于政府承担环境责任的角度,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实施,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有益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为加强我国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政府应完善环境责任,自上而下重视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应严格执法,接受新理念采用新方法来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勇于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论     
尽管环境权已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承认,但公民环境权的保障仍是整个社会的薄弱环节。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所要做的不仅是将环境权作为一种法定权利固定下来,更应该让这一法定权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