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二是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三是西方进化学说.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近代思想家对进化论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各具特点的进化论学说.康有为吸收中国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形成"三世"说的进化观;严复思想则是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思想的综合产物;章太炎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拉马克学说的影响,将革命引入进化论;孙中山信仰达尔文学说,提出"突驾说";陈独秀和李大钊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影响,分别提出"抵抗力"和"民彝"史观.因此,近代中国进化论具有"多源多流"的特点,在"多流"之中又有其共性.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的时代变局催发了中华民族追求变革和富强的强烈愿望,进化论由于迎合了这个心理而被迅速接受和广泛传播开来。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律扩张到历史律直至世界观的过程,这种扩张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逻辑。从康有为到严复,再从孙中山到章太炎,他们对进化论的探讨时间上前后相继,理论上不断深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共同演绎了一个进化论哲学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北魏民族关系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时期的各类人物都在不断思考、认识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理北魏与其他政权的关系、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甚至还就当时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过几次大讨论,不同思想的交锋及碰撞,产生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新认识、新观点.无论是他们对大一统的目标定位和具体实践,还是对五德历运的讨论;也无论是他们对汉化问题的认识,还是对"因俗而治"思想观点的阐述,都是基于稳固政权和解决现实民族关系问题的需要,试图建立指导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理论体系.他们的思想认识,既有对北魏之前民族关系思想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北魏之前民族关系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当然,也有的思想认识仅仅停留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甚至有的还低于前人的认识水平.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抚之在德"、"亲仁善邻"、"分灾恤患"、"偃武修文"、"令万方各安其所"、"以和为贵"以及"推诚布信"等思想,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的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把其他少数民族当作炮灰、利用战争削弱其他少数民族势力以及希望少数民族之间不断争斗北魏从中获利等思想,是应当彻底抛弃的历史糟粕.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近代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纲领中,道德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根本也是最后的革命.他运用进化论理论分析指出:道德随社会进化而进化,道德进化就意味着道德革命.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于革故更新、积极进取和不断创造.实现道德革命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教育方针,就是他的道德革命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独秀道德教育思想以进化论学说为基础,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表现出革命性的一面.但他在传播与运用进化论学说时,对传统道德一概拒斥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又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阶段有三分法和四段式之区别,但共同之处在于肯定了进化论思想在清末民初之际的积极作用。不论是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志士,还是章太炎、孙中山等都对进化论思想趋之若鹜。对于进化论思想的评价原本都是异口同声地赞美,但近年来却出现了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进化论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广、最深、最久的思想武器之一。它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进化论的基本观点为辛亥革命聚集了革命的力量,树立了革命的信念,提供了革命的动力。但他们的进化论也存在着忽视思想启蒙的局限。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崔明德 《东方论坛》2005,(6):9-11,21
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及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及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由于"民族思想"具有深邃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对象及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民族思想的学科地位,将其明确为一门学科,即"民族思想"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思想"是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和思想史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新兴学科,可以暂时将其作为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划入民族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五年前后,祖国的南方热气腾腾,革命的力量正在集聚,准备着北伐战争的历史进军。而北京却依然是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心,笼罩着浓重的黑暗。当时生活在北京的鲁迅,一方面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感受到南方正在酝酿的革命风暴的气息,英勇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另一方面,他虽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还没有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也没有完全摆脱进化论的思想羁绊。由于他远离南方的革命中心,没有与工农结合,对改造社会的真正力量和革命的前途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再加新文化运动队伍的分化带来的思想震动,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一百年.我们说:"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因此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政治上的风云激荡,必然是有着哲学的革命为先导的.冯契先生说:"达尔文进化论的输入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开始,西方哲学传到中国来,真正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是两种哲学: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进化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讨论这两个对中国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就变得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了.本文正是想以李大钊由进化论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个案,对进化论思想传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进行一个梳理,进而力图就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07年前后,章太炎和刘师培都发展出了以平等为核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章太炎总括其宗旨为"齐物",刘师培则称之为"均力".在本体论方面,刘师培认为万物一体同源,章太炎则否定了体与源的存在.在主体性方面,刘师培要求去除身执和是非利害之见,使人将自身投入更大的民族和人类主体,章太炎亦申言排遣我执,倡导革命道德,但更强调存在论意义上"随顺依他"的具体主体.在政治构想方面,刘师培投身于无政府主义的理论与行动,认为实现平等必须取消分工,而章太炎则明确批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以"齐文野"为实现平等的可能之径."均力"和"齐物"分别是对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极力承认,二者的差别展现了平等概念的两种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11.
论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因曾接受过长期而正规的法政教育,故其对于民国宪政的思考,时至今日也有值得我们借鉴、思考之处。为此,笔者从政府权力的制约与人民权利的保障两个角度整理分析了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希有助于学界对李大钊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汤寿潜是晚清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立宪派,是绅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绅商名流参与其间,积极策动清延预备立宪,关注官制改革,参与发动、组织国会请愿运动,对清末立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的延误,汤寿潜对清廷渐生离意。武昌起义后,汤寿潜从权应变,由立宪走向共和。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思潮对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其中进化论、自我实现说、实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最为深刻.进化论使他认识到变才可保国,破旧才能立新;自我实现说使他打破了旧的伦理道德观,建立了强调自我价值的观念;实用主义使其看到现实的重要性,注重实践理论,也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这三大思潮为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并指导了其后来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张謇作为清末国内立宪派的领军人物,其君主立宪思想及实践对清未立宪运动产生了巨大影 响。本文试从其君宪思想的形成、政治实践、特点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 张謇的君宪思想及其在中国立宪运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去病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政治家,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一生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思想。在晚清急剧动荡与变革的社会里,陈去病写出了许多重要的政论性文章,阐发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种族民族主义思想、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和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晚清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史上鲜有的政治妥协的产物。尽管这种妥协是有限的,但正是这种有限的政治妥协,成就了预备立宪,并在实际上拉开了近代中国政治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从其宣布、发展到失败的三个阶段,预备立宪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政治妥协。其中新政派与立宪派的妥协,促成了出洋考察政治之决定;反宪派与亲宪派的妥协,成就了仿行立宪上谕之颁布;当权派与立宪派的妥协,催助了《钦定宪法大纲》之问世;预备立宪派与速即立宪派的妥协,达成了国会提前召开之共识;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对于当时的晚清政府而言,这种妥协或许是被动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是在其百年之后的今日,我们再来祭奠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应当有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学思想、进化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等学说渐次传入中国,晚清思想界出现了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学术转向。可以说,晚清的经世之学、康梁维新思想以及被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学说,是陈独秀五四启蒙思想之滥觞。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结局极大地震惊了中国社会。在此背景下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的竞争进化论遂由此倡行国内,且被维新人士改铸为国际竞争理论,为激励国人奋起救国提供一个新的理论。然一战爆发后,中国处境危殆,其时文化人将大战之祸归罪于竞争进化学说,指出应以互助论进化观取代竞争进化论。此种氛围消解了竞争进化论下凸显的国家观,促成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 ,自由、平等、全面发展。人民性、科学性、创造性、革命性、实践性、针对性则是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近代报刊出现了以宣传民主革命为己任的新型诗话,即革命诗话.它的产生和传播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产物.从其历史演变来看,近代报刊革命诗话以1911年为限,分为两个重要发展时期,并有着各自的诗学倾向.它的产生与传播一方面得益于报刊和文学的双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国粹主义思潮推动的结果.这不但对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重要的文化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