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相关的研究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运动项群对学生的共同作用,探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不同运动项群对大学生的人格导向不同,而且作用时间的长短是决定人格走向的必要因素。科学合理地配置不同的运动项群,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升大学生健康人格水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校体育大学生情感教育认识的调查,发现情感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塑造工作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找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能主动学和乐于学。情感发展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之一,而体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必须承担起实施情感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构建大学体育课评分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横向评价,淡化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应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这一思想,在充分论证体育评价在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作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开端,而不是作为一个分量化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建立起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基础差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幅度,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分内容的纵向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学院各专业学生进行人格评估以完善和调整体育专业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EPQ作为工具对体科院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收集数据录入SPSS20.0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本校体育大学生比常模人群更外向,情绪稳定性较差,心理整合性适中.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外向程度最低,情绪稳定性最差,精神失调倾向最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精神整合性最高;社会体育-潜水专业学生社会化程度最高.男性学生在E、N人格维度高于常模;女性在E维度高于常模.专业对性别的交互作用表现在对E维度较显著.体育大学生的专业、性别因素交互影响其人格特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既注重因材施教,也要注重完善人格,以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通过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情感培养的实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教育对人际的交往、沟通、意志品质等情感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挫折教育的作用.改变目前大学生中意志品质薄弱、思想修养等方面落后的现象,使体育教育在人格的培养与情感的锻炼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的体质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不完全一致等问题。同属高等教育的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在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既表明了两个体系发展方向不同,也显示出了二者有着教育功能的互补性。一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育人为本;二是要坚持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同步开展,促进普及与提高;三是要提升竞技体育树品牌,学生体育促发展。通过这些途径,从而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与方法互补,实现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体育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方面阐述篮球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篮球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以使篮球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核心内涵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革命传统精神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秀品德;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中国革命传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现代传媒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张通过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建立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对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思想予以剖析;为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近成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有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作为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用新颖的教法、适宜的环境和快乐的氛围、教师的影响力、教师对体育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情感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智力普遍偏低的现状,使人们看到了情感智力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以及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智力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提高了解自我情绪、识别他人情绪、自我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实现成功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它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美境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和特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差异教学,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 体 育社 团的 兴 起和 繁荣 ,开 辟创 造 了大 学生 思 想政 治工 作 的新 领域 和 新载 体 。高校 体育 社 团作 为德 育 载体 的主 要作用 表 现为 :有利 于 大学 生正 常的 人 际交 往 ;有利 于培 养 大学 生良 好 的心 理素 质 ;有利 于大 学 生的 挫 折教 育和 个性 发 展;有 利于大 学 生的 自我 教育 与 自我 管 理。为 克服 大学 生 体育 社 团目 前存 在的 缺 乏正 确 价值 导向 、活 动开 展 的盲 目 性与 功利 性 、组织 松散等 问 题,应 坚 持正 确的 指 导思 想 、充分 发 挥指 导 教师 的作 用 ;满 足学 生 多元 需求 ,树 立 体育 社团 的 活动 目标 ;正 确 处理 学习 与体育 社 团活 动的 关系 ,确 保 德育 载体 的 有效 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分析了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重点应从注意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过渡到在传授“三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自身体锻能力、组织指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和课外文体活动能力上的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教育中元认知训练的意义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认知训练对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是有重要意义的 ,这种意义不仅仅是元认知训练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性 (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两方面 )进而促进其个性化的效果 ,而且表现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一条在课堂上就能开展的、真正具体可行的途径。个性化教育过程中的元认知训练应 :重视传授元认知知识 ,让学生了解自己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使他们学会自我监控 ;训练认知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师物理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特别是要通过教师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促使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运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考试方法和命题方向 ,综合评介学生的学习成绩 ,促使学生注重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以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体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如何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将美学理论研究的"美育转向"与大学生人格养成中的"美育缺失"相结合,通过探索乐中施教、主体体验、朋辈互动等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旨归的美育策略,力图为解决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这一实践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确保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旨归的美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个性的概念和体育教学过程属性的简要分析,对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可以激发强化学习动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影响体育教师的教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