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认为 ,中唐进言之门的敞开 ,谏诤之道的畅通为元白讽喻诗的出现提供了必备的社会环境。而中唐对士风的重塑又引起了学风的变化 ,务实有为、崇尚道德节操为当时所提倡 ,时代要求诗歌发挥经世致用、美刺讽喻的现实作用。就唐中叶学术思想看 ,《春秋》学派影响最著 ,其最大的特点是屏章句之学 ,以变通的眼光探圣人之本旨 ,求救时救弊之方。《春秋》学派以学干政、以学干时的精神对元白讽喻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制到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这是长庆三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元稹任浙东观察史、越州刺史时,两人以诗章赠答,白在《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中这样评价二人诗文的。前一句是对元稹的赞美。白居易自注云:“微之长庆初知制告,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也”。元稹制告“新体”,实是文体文风改革已深入到官方公式文字领域的反映。后一句是对元白唱和诗的自评,白居易自注云:“众称元白为千字律诗,或号元和格”。白居易在此明确地意识到了“元和体”诗对当时诗体诗风的变新作用。按照张碧波先生的观点,①元和体可分为二类,一为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一为杯酒光景间的小碎篇章,并包括二人所谓艳体诗在内。  相似文献   

3.
李白王昌龄同是盛唐著名诗人,都主要活动在开元天宝年间,(王昌龄略长于李白),晚年又都有贬谪之行,李病死,王被害,结局都很凄凉。他们在政治上都不得意,在诗坛上却都享有盛名:李白有“诗仙”之称,王昌龄有“诗家夫子”(一作“诗家天子”)之誉。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两人超群逸论,不相上下,被后人并推为“七绝圣手”。如明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壁”。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这些评语,都是将两人相提并论、一样推崇的。  相似文献   

4.
朝鲜文人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来华,通过潘庭筠、李调元等人了解了袁枚的为人与作品。并将其人其诗引入朝鲜。朝鲜诗家非常关注袁枚及其诗论和创作,他们基本认可袁枚的诗坛主导地位.也很赞同其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学理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受益。在诗歌创作方面,朝鲜诗家欣赏袁枚怀古诗的豪迈,同时也批评了其它一些诗作的浅浮绮靡。这充分说明.朝鲜诗家已经对袁枚有了相当成熟的认识。朝鲜诗家对袁枚及其诗论、诗歌的积极接受与批评,是清代中朝诗歌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对袁枚研究的拓展及东亚汉诗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贺带着难言之隐而弢晦作诗的原因之一,据称与八关十六子有关。“元和之朝,外则藩镇悖逆,戎寇交讧;内则八关十六子之徒,肆志流毒,为祸不测;上则有英武之君,而又惑于神仙。……贺不敢言,又不能无言。……故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倘不深自弢晦,则必至焚身。” (清代姚文燮《昌谷诗注自序》) 姚文燮“有《昌谷诗注》,多以史事释之。所谓借古人以成一家言者,至其当处不可易也。”这是清代王琦在《评注诸家姓氏考略》中对姚文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在晚唐卓然成家。他的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同时代的诗人。艺术上,他继盛唐、中唐诸大家之后,别开生面,独创一种沉郁深曲、秾丽精工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开山祖,同时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温李并称.一温李并称始见于昭宗朝翰林学士裴廷裕所撰《东观奏记》:“廷筠字飞卿,彦博之裔孙也。词赋诗篇冠绝一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以后历代诗评大多把浓艳工丽的诗风作为温李并称的主要原因。其间也有不同意见,如南宋范元实认为:“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清代朱鹤龄也认为:“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  相似文献   

7.
清前中期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由否定到肯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评家倡典雅、神韵而斥浅俗,是为白诗接受之低潮期;出于对神韵派的反拨,白诗评价逐渐走高,而至<御选唐宋诗醇>达至顶点,是为白诗接受之高潮期;袁枚、赵翼、翁方纲等清中期评家对白诗予以新的审视,使其诗史地位进一步强化,相关阐释也日趋多元,是为白诗接受之持续期.考察白诗评价一路走高的原因,既缘于对清初诸人极度贬抑白诗之偏颇的反拨,更缘于<御选唐宋诗醇>对白诗地位的钦定及由此形成的主流诗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与白诗自身所具有的可供人不断解读的丰富内涵相关,与接受者不断提高的理性态度和鉴别能力相关.质言之,伴随着视野的拓展和认知的深化,清中期的白诗接受形成一道不可忽略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 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 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 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 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 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  相似文献   

9.
“深”与“浅”作为一对美学范畴的用语很早就用于诗歌理论批评,而词学批评中“深”“浅”范畴的运用既有继承诗歌理论的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在词学批评理论中,真正的佳作应是深浅合度,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浑融,深不流于晦,浅不流于鄙;从审美接受上说,无论是浅显通畅之作,还是深婉缠绵之作,都应带给读者以韵远思深、回味无穷之感。  相似文献   

10.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以复古求新,有意与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与衰微时代紧密相联,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中汲取营养,将其浅俗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其"俚俗"之风,上承元和而下启宋人,在唐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有唐至清,李白诗歌均有着广泛的接受者,他们中既有文坛名流,如唐宋之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元明之杨维桢、萨都剌、高启、王世贞,清之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也有众多普通文人和下层民众。唐宋人重其奇思壮采,元明人学其傲岸个性,清人更注意其风雅传统、经世思想。历代对李白诗歌接受的普泛性,除杜甫之外,无人可与之比肩。  相似文献   

12.
张祜的诗歌理论、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祜是中唐著名诗人 ,他崇韩、尊李杜 ;宗雅、与白居易的诗教说合。他的部分诗作染有元之淫靡、白之俚俗。张祜处于韩孟、元白两大阵营的“夹缝”之中。老庄、禅宗思想均对张祜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叙诗》诗 ,持论通达  相似文献   

13.
屈原以高尚的人格形象与杰出的诗歌成就,深深影响、感召着后代文人.初盛唐的张九龄由于人格理想、自身遭遇与屈原极为相似,在作人、作文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屈原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使自己的品行人格与屈原互见,诗文取得独特的艺术成就,且为王维、李白等人学习楚骚开启了道路,成为诗歌美学史上重要的中介人物.  相似文献   

14.
金源著名诗人元好问对中唐诗人白居易颇为推崇。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元好问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受到白居易的一定影响。元好问对白居易的这种接受,既是元好问的个人喜好所致,也是白居易在唐末至宋金时期较普遍地受到文人推崇的反映。元好问与白居易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专事南方地区的白族、壮族、土家族的妇女诗歌评价.有清一代将近300年,有些少数民族的妇女正式跃上了诗坛,有的著有诗集.据资料留存说到五位,即苏竹窗、周馥、陆小姑、张苗泉、彭春芝,谈了她们的人生经历,重点论述了她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毛彰《闇斋和杜诗》三卷,结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收录毛彰之诗,使我们对其生平及其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此认定毛彰是清代甬上的第一代诗人,其创作诗歌已入康熙朝,是清初甬上致力于学杜的代表诗人。毛彰的学杜诗歌,标志着甬上诗坛学杜趣尚的改变,同时也代表了唐风的延续,而与清初的宗宋派诗风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7.
康乾盛世时期,桐城文学繁荣,桐城文派执清代文坛之牛耳,而张英号称“龙眠五子”之一,其诗文作品繁多,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对张英著述的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张英其人、其文、其诗,从而进一步认识清代的文学发展与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8.
在辛亥革命的伟大变革中,作为朝延命官的王正雅顺应历史潮流,及时高举反清大旗,加入到民军抗击清军的洪流之中,并在援助鄂军唐牺支部围攻荆州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获取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资本。接着他以第一任常澧镇守使之名,统治沅水、澧水流域多年,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他抵制“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复辟,暴露了其封建守旧的本质,最后因权力之争而命丧猫儿峪。  相似文献   

19.
元代在唐诗接受史上上承宋金,下启明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王维作为盛唐诗歌大家,在元代的研究接受是很有限 的,主要集中在《瀛奎律髓》及《唐音》等选本著作之中,元代对王维诗的接受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呈现出一个递进发展的过 程。研究元代前期的王维接受情况,对于明确元代在整个王维接受史上的地位,以及唐诗在元代的接受情况,推动王维研究与 唐诗研究的向前迈进,都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20.
辽代文献大量散佚,从今存作品看,辽文的基本体貌与五代文、宋文相同,辽诗却显得粗粝.金代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早期作家大都由宋入金,到金世宗大定以后,文学大盛,出现了著名作家赵秉文、元好问和王若虚.与作为区域性王国的辽、金不同,元朝是北方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文学繁荣,诸体兼备,尤以元杂剧最为重要,它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等都是闻名的戏剧大家.宋代出现的南戏在元代继续流行,艺术上还有发展,元末产生的《琵琶记》成为其杰出代表.元代散曲的兴盛是继宋词以后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上继金末和宋末的宗唐诗风,元代诗坛宗唐成风,对明清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