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侗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利用当地各种优势媒体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掘弘扬侗族和谐文化,尽量减少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媒介内容.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从瓦解侗族文化赖以存活的社会土壤、消解和取代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侗族文化传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其传承、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手段和机遇,尤其是侗族网站等网络媒体的兴起,为侗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广阔的接受空间,使其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在传播交流上有望摆脱"二八定律"宿命,看到了由长尾理论所展示的"长尾"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视媒体的公关活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公关对我国电视媒体进入全面营销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我国电视媒介公关活动管理的现状,并以凤凰卫视为例阐述了电视媒体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管理.  相似文献   

3.
电视传媒是当代影响力巨大的第一强势媒体,也是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介",但是目前电视媒体不仅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严重不够,而且不无偏颇地把农民工的形象构建为刻板的、无力无助的弱势群体。这种媒介呈现扩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电视媒体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和体现人文关怀,开辟更多的农民工频道或栏目,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民工群体;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社会力量,注重对农民工电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视媒介文化实践,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4.
台湾报纸在两岸新形势下的多重角色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报纸媒体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着媒体先行、媒体纽带、媒体维稳和媒介平台等多重角色.在当前两岸新形势下,以<中国时报>为例,台湾报纸继续发挥总体积极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功能,充当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推动力.未来两岸新闻媒体可尝试开创"两岸共同媒体"等新型合作模式,以共享的媒介文化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内容和受众群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在新媒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方式也越来越个性化。在当下的大背景中,新媒体所呈现出的互动性特征、随时性特征以及随意性、选择性等特征都较传统电视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媒体化生存的当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内容、受众的分众定向,渠道多元化等优势,在交叉融合中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改变、改善自身传播、营销策略,是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需要关注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不像早期传统主流媒体对议程设置的主导,网络媒介背后的"网络推手"有意无意地向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输送了议题,形成了媒介间的"溢散效果"."李刚门"、"小月月"等网络事件,都有着"网络推手"操控的痕迹,证明了网络媒介的威力,网络媒介也有成为"意见领袖媒介"的趋势."网络推手"大大缩短了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时间,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背后潜在的商业利益有可能导致社会话题的沦陷,需要网络推手们的自律和公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作为媒介技术进化引发的媒介融合,使媒介能量得到更大释放,T2O是O2O的演变,T2O是互联网+的典型应用,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各种接口的打通,T2O转场于电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间,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T2O媒介文化。T2O作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电视+电商"的运营模式,除技术路径问题的解决外,T2O媒介文化场景认知,对引导新的使用模式,促进T2O使用规模化,深入激发满足消费者心理期待,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电视在全媒体和智慧化过程中自己做电商,电视媒体电商化是战略发展绕不过去的路径。媒介文化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其中的场景则是一个核心内容,T2O媒介文化场景认知传播值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体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当前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媒介选择。依托电视媒体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秉持"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创新农村影视文化宣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掘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增强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信服度;提升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乡村传播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社会精神文明的整体提高,为我国电视媒体改革提供了社会背景;现代媒介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电视频道空间迅速增加,观众选择权越来越大.我们已经从"媒介缺乏"阶段进入到了"媒介富余"阶段.同时,媒介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电视观众已不满足于"有节目看",而且"想看好节目".如何满足电视观众新的需求成为当前电视人思索、探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具有公开化的趋势,表现为隐私信息传播的去边缘化,隐私所有人成为主导者,隐私公开成常态。阴私、身份、财富和观念是公开化的主要隐私类型。传播隐私信息对抗伦理道德可以轻易引起社会关注和自媒体把关权弱化,传播自由度增大是隐私信息公开化的主要原因。隐私信息公开化过度放大了娱乐信息,导致严肃信息失语;强调了传播的自主性,忽略了对"他"者的影响。促进自媒体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的净化,需要媒介监管者对信息进行分级,自媒体经营者履行"把关权"职责并适当地引导用户,自媒体用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重大灾害事件中的电视新闻报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信息流通及舆论引导价值.如果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于信息公开制度、直播常态模式、社会舆论引导等信息传播层级,催发了电视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突破性飞跃,则2013年“4.20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的电视媒介从反应机制、报道能力以及资源投入等方面,均形成了全面超越态势,体现着灾难事件中电视媒体报道整体水平的又一次提升.  相似文献   

12.
报刊、图书在南侗农村一直没有多大市场;1990年代以前,广播和电影曾先后在当地一度"辉煌",但早已风光不再;在当地,最近十多年来电视后来居上,已进入九成以上的侗族家庭;手机和电脑发展前景巨大.对于南部侗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分别从挤压前者的存在空间、取代其社会功能、摧毁其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等方面,对前者形成了巨大的消解和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等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媒介符号特征的差异而表现出在类似线性(单一文字或声音)或场性(声音加图像)的传播样态的区别,线性传播必将带来线性思维,场性传播注定诱发场性思维,这样过于直接的推论稍显简单,忽略了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主动处理信息的能动性,易流于"形式决定论"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介与族群社会的研究,是媒体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电视媒介进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年,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民众的认知和生活.在塑造族群现代性和推动族群社会发展变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民族志的方式,对贵州的一个水族村寨中的电视媒介进行了分析,指出民族村寨中的电视媒介,在传播和认知两个层面,将异域拉近,将自我推远,同时建构和强化着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了解农村电视信息服务需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探究电视文化传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供第一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是新技术类信息,但电视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效果欠佳;而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提出电视虽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电视不是万能的,应正视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电视的单向信息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建议利用电视媒介自身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电视文化信息传播的职能作用;提高电视媒体采编人员的乡村传播素质,重视农村电视节目议程设置,不同级别的电视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所需,提供贴近性科技信息;同时,增加对农节目的播出时数,重视农民受众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节目的参与性等。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产业化的过程中,电视面临的经济压力迫使它向低层次迎合.但是,电视不仅是一个娱乐工具,也是大众媒体;不仅是经济实体,也是社会公器.在盈利的同时,以理性媒介的方式生存,是电视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为例,从社会控制力、影像传播文本等方面将传统的电视媒介与新兴的网络视频媒介进行比较。在社会控制力上,传统的电视媒介拥有绝对优势;在影像传播文本上,网络视频媒介的传播则明显超出电视。两者的融合是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共存于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世界。高度的媒介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使文化的全球传播、交流越来越紧密。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及现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沪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沪留学生媒介接触呈现出以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 2.针对中国文化内容,基于留学生意愿、信任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网络; 3.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度高; 4.留学生的报刊使用频率与中国饮食、地理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社交媒介使用频率与中国汉字文化认同显著相关; 5.留学生报刊使用时长对文学认同具有正向预测力;电视媒介使用时长对饮食、汉字、思想文化认同具有负向预测力;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长对中国文化认同不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9.
从电视与话语权力、电视与媒介经济、电视与受众以及日常生活四个方面分析和解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认为我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应当关注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媒体行为,分析媒体消费观背后的社会机制,探讨不同背景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以及深入研究以电视为载体的城市文化对乡村传统日常生活的渗透,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对消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理解,与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互补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媒体素养的角度出发,透过检视台湾地区主流媒体"电视新闻"对日本发生的3·11大地震灾难新闻再现情况,进一步比较"报纸"的民意论坛与"网络"乡民的意见讨论有何差异,呈现台湾主流媒体所再现的灾难新闻与台湾民众所关注的灾难新闻究竟有何不同,据此讨论当代主流媒体在处理灾难新闻时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电视媒体对于灾难新闻的再现是所有媒体中较单一,也较会呈现"灾难秀"的媒介;报纸的民意呈现,以对政府期待灾难的处理、关怀社会国家的面向作为意见呈现的主轴;网络的意见讯息则是较为多元、积极性与行动力。本研究认为,电视主流媒介应多参考贴近民意的讯息呈现,才能使灾难新闻发挥对社会帮助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