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古代服饰是物质文化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进展,科学工作者在新疆境内发现不少属于唐代的衣饰实物,此乃西域文化史和新疆古代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本文依据现有考古遗存之服饰实物和有关壁画形象资料结合史籍记载,拟就唐代西域服饰的起源、流行,以及同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建筑复原是进行古建筑研究的最终目的,然而由于土木结构的建筑往往保存时间不过百年,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几乎不存或者很少,给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综合利用各种可以收集到的文献和实物材料,如宋代官方的建筑规章《营造法式》,建筑考古资料,敦煌壁画等多方面的依据,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是进行唐代及以前建筑复原所必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敦煌石室奴婢马匹价目残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图书馆藏敦煌石室奴婢马匹价目殘纸一叶,是研究唐代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的重要历史资料。此纸原为某画家解放前至敦煌临画时所搜集,长期保存在私人手中,未经刊布,知道的人不多。今略加介绍,并附上个人初步研究的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唐代马球运动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对球衣的探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检,发现唐代实有专用"毬衣"存在,且影响深远。本文辅以敦煌文献、壁画及出土文物等,考证出唐代毬衣的形制,进而提出"缺胯锦袄子"的称名。  相似文献   

5.
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是唐代乐舞场面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壁画中呈现的乐队及乐器组合,反映的是在继承秦汉乐府音乐的基础上,经北朝以来吸收大量外来音乐而形成的燕乐。这种带有浓厚西域音乐文化色彩的乐队和乐器组合,可能常用于胡旋舞这种舞蹈形式中。胡乐、胡舞在唐代融入中国乐舞之中,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佛教艺术对唐代服饰文化的渗透,一方面丰富了唐代服饰色彩和织艺技术,另一方面丰富了服饰的文化内涵;也为现代服饰设计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论述了唐代女性服饰的美学价值及可资借鉴的因素.得出了结论唐代女性服饰样式的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制作精良,体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和壁画当属永乐宫。永乐宫壁画可谓元代道教绘画艺术之典范。壁画中的情节设置及表现手法等均能表现深厚的道教文化及独特神奇的道教美学思想。从艺术研究和创作的角度,永乐宫壁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互动教学"冲击了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知识传递关系,强调教师学生互动双向交流。敦煌壁画作为我国最富有艺术价值及文化底蕴的壁画群,是高校壁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当前敦煌壁画教学存在着重传授历史典故而轻对绘画技巧分析的格局。这一方面是由于敦煌壁画本身的绘画特点所致,另一方面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关系密切。文章先后阐述了"互动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校敦煌壁画教学运用"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敦煌壁画的绘画价值及"互动教学"理论下的高校敦煌壁画教学策略四方面,旨在为敦煌壁画教学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敦煌契约中的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遗书中的世俗文献不仅是研究 9、10世纪敦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宝贵资料 ,也是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历史的宝贵资料。从语言上看 ,敦煌世俗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 9、10世纪敦煌地区口语的面貌。比如敦煌世俗文献中的契约文书在量词的使用方面 ,就体现出其不同于唐代诗文小说的特点 ,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口语语法特点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敦煌历书是敦煌出土的社会经济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是研究我国唐代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同时敦煌历书口语性强,方俗语词夹杂其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通过考释霸匠、槽头、忏子、持、床厅(床梯)、当头等词,可以说明其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五代宋初婚龄问题,传世文献中的直接记载较少,但卷帙丰富的敦煌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变文等资 料中则有不少间接的,而又是第一手的史料,由此反映了我国中古时代婚姻制度、婚嫁文化及其相关的社风民习等方面的真 情实况。本文梳理有关材料,对于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营田是唐宋时期极为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起源于南北朝边境地区的军事耕营 ,并在唐代均田制破坏的基础上得到广泛的推广 ,渐而变成以民营为主。本文利用敦煌文书 ,结合传统史籍 ,对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营田制度的实行史实与营田使官职进行了梳理与考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敦煌早在武则天时已实行民事营田 ,较内地为早。二是蕃占时期出现寺院营田 ,为其他地区所无。三是归义军时期曾大规模实行营田 ,仅瓜沙中心地区是民事营田 ,河西其他诸州为军事营田。四是敦煌地区实行了一套完整的营田使官职体系。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 ,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 ;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 ,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5.
敦煌归义军政权是晚唐五代宋初的一个特殊藩镇。归义军政权的节镇阶官制度既与中原王朝的体制具有趋同性,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变通,但在发展趋势上却与中原王朝相一致,由此可从一个侧面认识唐末五代宋初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在敦煌变文、曲子词等俗文学写本中,孟姜女不仅是杞梁之妻,同时也是众多无祀亡魂的司祭者。敦煌伯希和5039号残卷变文中,长城下众髑髅与孟姜女的对话,既承接了自庄子以来的髑髅文学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招魂祭祀、安抚孤魂的信仰习俗;变文末尾,孟姜女宣读了一篇具有通用文书性质的祭文,以酒食祭飨孤魂。"丈夫远征不归的悲哀"固然是孟姜女故事在唐代突变的时代背景,杞梁之类的孤魂救度也是推动故事传播变异的原动力之一。敦煌孟姜女变文是从招魂仪式向祭祀演剧进化的一种中间形态。孟姜女的祭司身份在乡村祭祀演剧中至今尚有遗存。  相似文献   

17.
敦煌石窟在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中历史悠久,其塑像、壁画展示出佛教经典的流布和造像艺术,随着社会变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反映出每个时期的内容和形象以及艺术风格均有所不同;大量写经卷子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珍贵的、以敦煌地区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史和地方志的资料,反映出敦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成为我们研究历史最直接、最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敦煌医方卷子S.1467现存37行,约存10首医方。为唐代初年抄本。在现有的3种敦煌医药文献整理本中,由于没有求得应予应用的对校材料以及一些其它原因,该卷子的录写与校勘中存在着不少误识、漏校的情况。现特予重校和补正。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河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粟特人、吐蕃人、龙家、吐谷浑、回鹘、嗢末等,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除了汉族之外,敦煌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粟特人,瓜州地区是吐谷浑人和吐蕃人,肃州以达怛为主,伊州地区是回鹘和龙家,甘州地区主要是回鹘,凉州地区是吐蕃、嗢末部落。这种居民结构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民族的原因,这是晚唐五代河西地区居民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界利用敦煌文献和墓志等出土材料极大地推进了吐谷浑史的研究。随着墓志的出土和对传世文献的梳理,琼山县主、慕容万、慕容仪等人物材料浮出水面。这些人物和吐谷浑慕容氏王室关系密切,为研究其王室世系和唐吐和亲方面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