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林语堂作为幽默大师和现代娓语式散文笔调的开创者,在当时和后来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创作的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给当时文坛带来清新的气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2.
现代散文在现代文学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形成了鲜明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的发现与集体意识的强化,广博的题材与社会的调和,随意自由的抒写与诗情的熔铸,娓语漫谈笔调与幽默谐趣艺术.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个颇为复杂的文化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很少提及,即使提到,也仅仅是在《语丝》时期略提一笔。其实,他不仅文学创作颇丰,而且在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幽默文学”、“闲适小品”、“性灵文学”和“娓语笔调”等文学主张都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4.
论语派小品文的闲适笔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派的小品文以其自然亲切的闲谈语气、平和舒徐的叙述节奏、清顺自然的口语化句法,构成了小品文娓语闲谈式的闲适笔调,使其具有与说理文匕首投枪式的笔调迥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 2 0世纪 3 0年代小品文的兴盛是汲取了古今中外小品文滋养后的必然结果。现代小品文对晚明小品顺势承传的同时 ,也接受了来自异域散文的影响。英国随笔的注重个性、幽默味以及闲话风格调 ,对 3 0年代小品文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而共同的文学渊源又给日本写生文对中国现代小品文发生渗透提供了文化前提。 2 0年代小品文理论倡导的深入、出版物的盛行、报业的发达 ,又为小品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6.
浅谈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小品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是在"五四"高扬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时代氛围中兴盛的。它轻松活泼、闲适从容、个性鲜明的笔风是汲取了古今中外小品文滋养后的必然结果。现代小品文对晚明小品顺势承传的同时,也接受了英国随笔重个性、幽默味格调的影响。同时,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与突破,与中国现代小品文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王了一和秦似父子二人在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学者王了一的小品文主要从身边琐事谈起,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心。而青年秦似视杂文创作为一种革命工作,是革命者对政治、社会等不平现象的一种宣战。王了一的小品文以知识性见长,在幽默、含蓄中见真意,而秦似的散文则以战斗性为主,在明白晓畅、嬉笑怒骂中见尖锐。父子二人在散文创作中的差异体现了中国两代知识分子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面前所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的散文创作代表了 2 0世纪 30年代的最高水平。他的创作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是 :生活经历的变化与时代精神的感召 ;2 0年代散文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与鲁迅先生在创作上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小品散文、长篇小说写作著称的林语堂同时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传记文学作家。特别是在海外期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两大历史传记,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强烈反响。本文结合林语堂各个时期在传记方面的所为,并以海外时期传记创作为主体评述内容,试对他的传记创作思想进行总体归纳与评价。认为林语堂在追求传记文体形式、笔调改革以及人格意识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取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以其幽默讽刺的笔调,严肃尖锐的主题被誉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汤姆·索耶探案集》和《傻瓜威尔逊》为例展示他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鲜为人知的通俗面,尤其是他对侦探小说手法的部分运用和对完整侦探小说创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旧文学在“礼教蝉化”之下生成了“板面孔文学”。它们以庄重、严正的笔调喋喋不休地叙述着仁义道德或“天经天义”的道理,令人有寒气逼人之感。林语堂指出了这一点,并试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来立言立志,在以抒情为主的现代白话散文之外,另创以说理议论为主却不威严,不拘泥,不端架子的现代散文。他还提出要把这种文体推广到更广大的范围去使用,除了政社宣言,商人合同及科学考据论文之外,无不可夹入个人笔调。惟此,新文学才能彻底摆脱“板面孔”训话式的弊病。尽管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不无偏颇之处,然就其笔调改革主张而言,无疑是继白话替代文言之后对散文发展产生过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0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0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0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0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自从20年代西方随笔体Essay传入中国以来,一种个性色彩浓郁,在谈天说地中溶入作者人生态度的文体风行一时。这种随笔体散文,既有古代小品文简洁灵巧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Essay重思想、哲理和个性突出的长处。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讽刺,但更多的是幽默、调侃,是对人生社会的机智体验,往往洋溢着作者的学识、才情和志趣,可读性强,有启迪意义。从客观创作情形来看,男性作家的随笔成就较大,如周作人、梁遇春、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等的随笔集,都是高水平的作品。而女性散文创作则偏重抒情、写景,倾诉式的语…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O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O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O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O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位风格鲜明、富有才情的大散文家,他在小品、书简、游记、杂文、日记、自传等诸多散文创作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字优美,笔调清新,感情惆怅忧伤,书写了一篇篇充满人性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他的散文富有生命力,字里行间,人们品出了他那真挚而丰沛的情感,并深深地被他的热情和诗意所打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代散文作家中,吴伯箫的散文创作是别具特色的.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吴伯箫就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其后几十年中,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十分勤奋.三十年代发表的散文集《羽书》及《潞安风物》,就开始显露了他的创作特色;“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版的散文集《黑红点》,标志着他的创作走上了新路;而一  相似文献   

17.
周振华  孙勇 《人生与伴侣》2023,(26):61-64+2
<正>周振华先生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散文创作以及理论研究上都有丰厚建树,同时,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曾为《中国作家》《收获》《小说选刊》《十月》《文艺报》《北京文学》等数十家报刊题写作品标题、题字或扁牌,为贾平凹、王安忆、徐贵祥、张子颖等近50多位著名作家题写《带灯》《大声喧哗》《晨语》《试飞英雄》等作品篇名。周振华先生认为散文创作归属艺术范畴,他把书法创作心得《“九挂马车”论》融入到散文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18.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将基督教文化融入散文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深远。她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博爱、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此外,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写作手法都受到基督教文化全面的渗透和影响,保留有鲜明的基督教和《圣经》印记,可以说其散文创作已与基督教文化完美地结合。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野草》 ,不仅催动了张承志的散文创作的新探索 ,而且唤起了他的大散文意识。与其说张承志在解读鲁迅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不如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这绝非单向的被动接受 ,更多的是心与血的沟通和回应。于是 ,张承志的散文越来越烙有了鲜明的《野草》遗风 ,甚至一些具体篇什都可作比照性阅读。尤其是两人对散文文体的认同 ,既是鲁迅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基质的深层召唤 ,也是张承志对鲁迅大散文遗产的文体彻悟 ,更是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鸣。可以说 ,鲁迅完成了《野草》 ,也将一个真实的鲁迅留给了后人 ,张承志借《野草》体认了鲁迅的真实 ,更成熟了一个散文家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小品文在散文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梳理从晚明到现代这一段时期小品文走过的路程,探讨小品文文体传承与流变的内因与外因,总结其盛衰的历史经验,重新确认小品文小、真、趣等方面的审美特质及其创作规律,对于振兴推动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既有其理论的价值,也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