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是文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观点 ,确定了新文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文学的哲学基础 ,倡导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融合 ,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形成,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本文从胡适文学革命思想酝酿期(主要是在美国绮色佳期间)所关注的问题入手,研究他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字的思想历程,并进而分析了这一过程形成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康梁的改良主义文学主张到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潮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黄远生.黄远生在1912-1915年之间颇有新文学思想发现,并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领导者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就是综合了黄远生的《晚周汉魏文钞序》等文观点而成的.对于黄远生这样一位于新文学运动有特殊贡献的人,现代文学史家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6.
当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派人物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掀起新文学运动以后,章士钊从文学的形式到文学的内容都对新文学运动的主张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章士钊与新文化派在文学思想上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双方的社会变革思想不同而引起的。新文化派的社会变革思想属于激进型,主张彻底改造现实和与传统决裂;章士钊的社会变革思想属于渐进型,主张新旧调和,反对除旧布新。由于章士钊的新旧调和论具有鲜明的保守色彩,所以章士钊在批评新文学运动过程中所提出的文学主张基本上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7.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8.
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文学研究方法,周作人主张文学研究应“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9.
1918年是中国新旧文学转换的一年。尽管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最初关于“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的几篇文字发表于1917年,但在创作上出现真正的新文学作品却是从1918年开始的。这一年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开了中国现代新小说之先河,首次出色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尽管1917年胡适就已发表了白话诗词,但这些正如胡适本人所  相似文献   

10.
“文学革命八事”系因南社而立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不止一次说过,他的“文学革命八事”是就当时中国文艺状况而言的。此为胡适的由衷之言。所谓“当时中国文艺状况”即指南社的创作倾向。南社“虽衡政好言革命,而文学依然笃古”。胡适的留美同学如梅光迪、胡先、任鸿隽、杨杏佛等都是南社社员和《南社丛刻》的作者(第11集起)。胡适通过与这些同学的交流,并直接获读《南社丛刻》,熟知南社的创作倾向。已经接受了现代哲学、文学观念训练的胡适,在审视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轨迹,推断未来历史走向时,居当时文坛要津的南社便成了胡适视野里的一个主要对象。“文学革命八事”不仅是针对南社创作倾向提出来的主张,而且论证这些主张的材料十之八九也出自《南社丛刻》。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中国现代汉语诗学的元典性文章,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顺向的承续性关系。从胡适和陈独秀追求新文化革命的目的来看,他们是在政治和文艺的层面上运用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在谈论文学革命;从《改良》和《革命》的文本内部来看,二人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偏重决定了《革命》和《改良》的对立而非承传。从陈独秀对社会革命活动的热情以及胡适对自由知识分子学术立场的坚守来看,这是他们当年文学革命观念的现实延伸,也再次证明了《革命》是对《改良》的断裂性转向而非承续性推进。  相似文献   

12.
郑伯农 《中华魂》2012,(11):9-10
回顾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变革史,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艺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文学革命"这个口号就是陈独秀在《新青年》提出来的,文章的题目叫《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他的文章叫《文学改良刍议》,后来他也使用“文学革命”这个口号。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他本人还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曾译配《国际歌》、创作《赤潮曲》。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与实践,包含着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体现了“历史的方法”与“实验的方法”的有机结合。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期,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开始用发生学方法来理解“历史的方法”,而发生学方法又与“实验的方法”相贯通,这就为胡适将文学革命中“历史”与“实验”两个面向整合起来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通过发生学的方法的运用,文学革命就成为对历史上白话文学的自然趋势之有意识的控制、引导与实验。发生学方法不只是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贯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过去”与“实验/未来”这两个面向,从而保证了胡适文学革命主张逻辑上的自洽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让胡适得以在传统中发现和体认现代性的因素,为其“中国的文艺复兴”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当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时候,胡适正在美国留学。此时,陈胡二人虽未谋面,然而,大洋两岸间的信函往返,已使他们在文学革命问题上志同道合“神交颇契”了。1917年1月《新青年》刊载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该文的发表,表明胡适正式投入了新文化运动。而且也为这个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继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之后,又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胡适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学,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主张以白话文写作诗文和用白话文写出的文学作品,早已有之,该文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胡适的这一主张,尽管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但它的革命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向来是统一的,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旧文学失却了表现工具。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文学的产生提出了必备条件;从而促进了文学内容的革新。不仅如此,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义还越过了文学领域,它还使虚伪丑恶的旧思想失去了藏身之地,在思想  相似文献   

15.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胡适发表于一九一七年一月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正式宣言。但是直到如今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有的仍认为此文所提倡的不是文学革命,仅仅是形式主义的改良,明显地暴露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面貌”。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就其实质来说,究竟是革命的还是改良主义的,尚须认真研讨。笔者不揣浅陋,想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判定五四时期文学主张是否具有革命性质,我认为重要的依据,是看它能否体现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精神。《文学改良刍议》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精神。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文学改良“八  相似文献   

17.
论胡适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胡适诗派步大唐新诗创作,始于“五四”文学革命。首先提倡并创作新诗的,是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的胡适。他在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后,紧接着在次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较之用白话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为早,因此...  相似文献   

18.
60年的五四文学革命研究,存在"彻底反传统文学"的认识误区.文章通过重新解读文学革命先驱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的原创文论,回到特定的历史范畴,发现他们对古代或近世文学的弊端作了批判,而对传统文学合乎新价值标准的方面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并没有"彻底反传统文学".现下已为恢复文学革命的真实面目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理论主张.作为文学形式先锋的胡适,从哲学层面上思考了形式和内容关系,并以此来规定文学革命的程序的方向.他不仅重视形式--语言的变革,也强调内容的变革,讲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他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只是出于程序上的需要,即形式在先,内容在后,而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胡适对整个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在于--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文学改良刍议>考--关于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所迈出的艰辛的第一步,既有其充分的历史必然性,也与许多偶然因素的相叠密切关联.胡适与陈独秀的交往与共识,留美体验与文字论争,文学革命口号的变更与"八事”主张的提出,都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产生和其后文学革命的开端提供了有效的铺垫和动力,而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