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文化大散文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史融合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文化大散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一是由于作家主体意识、文化修养的强化,二是许多作家读者出于对当时的"散文消费品格"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深度追求以及大批学者的加盟;学问负累过重、价值观念先行、缺乏生命体验与独特的精神发现、形式佶屈板滞是其创作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经典著作《茶经》——“四茶之器”文化的高落差为典型个案,以解决文史文本翻译中“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错层问题为目的,指出文史文本英译须根据不同的需要,将高语境文化的汉语和低语境文化的译文间的错层酌量言传于注解中,采用不同的策略将文史文本中的内涵文化信息体现于注解中。  相似文献   

3.
《巴蜀散文史稿》属于地域文化涵盖下的文体发展史研究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厚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巴蜀散文史的研究 ,前的未有 ,故本书无疑是开创性的成果 ,填补了学术空白 ,开拓之功 ,实不可没。本书特色鲜明 ,意义重大 ;“史”线清晰 ,资料详实 ;持论公允 ,观点稳妥 ,是对巴蜀文学和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描写杭州西湖的作品很多,前人论其散曲,多从艺术风格、文学地位等宏观方面着笔,或就单支散曲作赏析式的评鉴,忽视了其作品中强烈的地域色彩。结合张可久的西湖情结,分析其西湖散曲特有的文化内蕴,将可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了解他的独特思想和主观情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河洛文化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是中国当前史学和文化研究发展的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河洛文化 ,内涵十分丰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对于内容如此丰富的一种文化 ,我们需要作出基本的界定。笔者认为 ,河洛文化最基本的层面是两个 ,其一 ,单独地看 ,它是一种区域文化 ;其二 ,全面地看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 ,长期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河洛” ,本是一个地域概念 ,因河流而得名 ,因河流而扬名。众所周知 ,由中国古代的语言习惯所决定 ,“河洛”之“河” ,并…  相似文献   

6.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国学从来都属于小众的范畴。然而,以“家父”称呼“令尊”这一类误用而引出笑话的插曲,不免让人担忧这个时代人们文化功底的浅薄。今天文史常识于人的受用之处仍体现在不少地方,比如各种时尚杂志上刊登的华丽软文,仍需使用从古代文学中千淘万洗留下来的典故、词藻来润色。但更为重要的是,文史常识教我们识体知序,是传统文化继承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学者的治学路径及功过得失,除了深受当下政治体制与思想潮流的影响外,还严重受制于其工作单位与学科文化。20世纪50至80年代北大内部思想潮流与教学体制的激荡,凸显了"文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及可能性。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这四位学者共同活跃在当时的北大中文系,有着大致相同的教育背景与生命轨迹,却又有着不一样的学术路径。我们可以借助政治与学术、文学与史学、古典与现代这三个特殊角度,探讨他们的治学路径,直面这一代学者的困境,关注其学科文化的特殊性——包括他们的努力与挣扎、贡献与局限。通过对老一辈学者足迹的辨析,我们得以触摸此兼及古今、贯通文史、关心政治的学术传统,明白其中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既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又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上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当前,我们研究、纪念章学诚,应当发扬他的三大精神,即:执着的敬业精神,敢于批判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学风的精神,诚实守信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缪钺先生的学术风格以“文史结合”著称。从史学研究观点看,“文史结合”最重要的核心是将文辞视为一种考证工具(而不仅是史料)。从中国现代学术文史分途的发展过程看,缪先生的学术风格并非“主流”,然绝非特例。一批经历与之相似的学人的事例表明,在现代史学与传统学术关联的意义上,除了“由经入史”外,还存在一条“由文入史”的道路。深厚的文辞修养在五个方面对他们的史学观念和实践提供了支援作用:对“人”的关注、对人情感世界的注意、“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方法、对历史“意义”的发掘、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相似文献   

10.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窗口。在秦汉文史研究方面披露了相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研究成果。对传承历史文化,凸现地方特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落后于周边一些省份,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历来只重民族风情,忽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作法也使它逊色不少。如何开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好各景区的人文景观,推动旅游业发展应该是贵州旅游部门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的问题。贵州旅游业要发展,必须吸取他省在开发历史文化等资源方面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本省的省情,探寻出一个良好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表达——论地方性知识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化存续与理解的角度说,地方性知识需要历史叙述,其价值诉求是维系当地人群的历史记忆;地方性知识的历史叙述往往需要借助本土语言符号的运用,从而才能形成可以跨文化理解的文本书写,因而必须认识其认知特点;传承意义上的文本书写主要指文字(或图形)符号的编码过程,而且是地方性知识历史叙述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舟山群岛具有丰富的史迹文物、海岛民居等物质性遗存,也有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性遗存,还在长期的海防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军旅文化、双拥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从旅游开发、艺术开发、音像制作与出版三个方面人手,此举不仅能提升海洋文化名城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也能促进优质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优化经济结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湛江市赤坎老街区以民主路、中山路为核心,总体范围东、南至南桥河,西至跃进路、九二一路,北至北桥河之间。赤坎老街区有保存较为完整的老街古巷、传统民居,以及特色鲜明的南洋风格骑楼群和欧陆格调建筑群。对于这个老街区的整体保护,可以完整展示湛江的历史底蕴和城市风貌,具有巨大的潜在文化价值。赤坎老街区的整体保护,要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对传统建筑、街道及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复原、维护和改造。以此为基础,在老街区范围内有计划地恢复、挖掘、吸纳富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将老街区改造为一个集参观文化遗存、浏览民俗风情、欣赏传统戏曲、品味特色饮食于一体的地方文化园区,进而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位,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沙田宗族聚落--番禺沙湾古镇宗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分析沙湾镇区内延续下来并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存.基于其在整个珠三角的典型性和保存的相对完整性,提出了整体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应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新,城市建设应该坚持多元化,应注意发掘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是城市的文化断流问题.只有真正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注重历史与现时代的和谐,现代城市文明才真正走向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郴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形象定位不够充分。要想在旅游市场中独树一帜,赢得旅游者的眷顾与青睐,郴州必须整合和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赋予本地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郴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整合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福地文化、简牍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曲艺文化和体育文化。对郴州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一要增加郴州历史文化旅游的丰度和深度,二要包装郴州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三要文化地宣传郴州的历史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8.
马步升的长篇小说《青白盐》运用新历史主义叙事方式,把对土地、故乡、乡民原生态的描写和刻画同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情风俗的描绘,通地地道道、简练隽永的陇东乡土语言、还有作家自己对故乡、对乡民的深切同情和忧患,熔铸成一片凝练、质朴、幽默的长篇小说,表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中庸宽和,坚韧飘逸,生生不息的精神,把小说艺术推向了极致。文章从地域环境下民族精神的反思、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负载着深层文化意蕴的民歌俚曲和方言俗语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嵌入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空间与现代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变迁之间构成了深层的交互关系。以武汉市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昙华林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综合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遗产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分析的方法,基于作为“我者”的居民、经营者与作为“他者”的访问、观光、游学等活动人群的视角,深层次地探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现状与困境。研究表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面临开发及宣传力度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相关部分监管不力、建筑和空间已经无法承载当今城市生活等困境;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对地方文化认同有激活效应;通过提高协同发展能力,满足“他者”的认知需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我者”的生活需求;巩固文化核心地位,统筹“我者”“他者”利益,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认识上要处理好继承和利用的关系,深刻理解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把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实施遗产的数字化战略,寻求遗产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申报“世界遗产”,旨在提高遗产的保护意识;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