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来认识人类语言在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对于隐匿不报的户口和财产,以及以多报少或化整为零等类情况有许多称呼,如“诡(一作鬼)名挟佃”、“诡名挟户”、“诡名寄产”(或称隐寄)、“诡名身丁”等等。一般又通称为“诡户”或诡名户。 诡名户的产生并不始于宋代,而是五代以前早已存在过的历史事实。但宋代诡名户数量之多,形式之复杂,对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前代所没有的。由于诡名户的大量存  相似文献   

3.
庄子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语言表达观念,在形而下领域包括物之粗和物之精两个层面。小言得粗,大言得精,不言悟道,乃是庄子语言表达的基本观念。至于论者以"言尽意"、"言不尽意"来概括它,便混淆了语言表达的不同层面,并不符合庄子思想的实际。"言尽意"、"言不尽意"是魏晋玄学辩论的话题,庄子涉及到言意关系,却没说过"言尽意"或"言不尽意",以此来阐释庄子,反而遮蔽了庄子的真意。在形而上领域,没有语言的位置,不言方可悟道。庄子以忘言得意,进入精神自由,开启心灵悟道之路。庄子的"言意道"观,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与道为一"、"忘"与"游"的人生诗意栖居理想和大量涉及"言"意"关系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言不尽意"论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中国诗学,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突出了中国诗学的超越精神.它强调,一般的言语,不是从胸臆流出,是非本真之言说,是不可取的,是必须要超越的.同时,它提倡大道之言、本真之言、从胸臆自然流出之言.它主张超越非本真言语而达于"微言"妙象"的本真言说以尽意.同时,它准确描述了中国之"诗"的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的虚实互补的审美特征,并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之"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彰显了中国诗学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诗学言说的总体特征整体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的实质,概括了中国之"诗"的创作观念、创作实绩及审美接受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在理论形态上是形而上学的。而我认为“言不尽意论”的论题正确,只不过其论证有局限性。故此,本文试作如下辩护。辩护(一) 历史问题必须由历史来评说。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考察“言不尽意”之本意,通过对批判者的批判进行反驳而为之辩护。先秦时期虽然提出了言意问题,但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言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学中的言意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问题,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无信不立,企业不讲诚信同样会失去精神根基,偏离前进中的正确方向,随时可能翻船。诡道常见于兵法和军事战争中,敌对各方不惜一切运用欺诈之术置对方于死地或降服对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场如战场。正确领会"诡道"的本质要义,在符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可以应用奇谋妙计,灵活多变地进行商业竞争。片面强调"诚信"或胡乱使用"诡道",都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值得企业管理者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言意之辩是源于中国先秦而盛于魏晋的热门话题.言意之辩有三个核心问题:"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的体认和教育的可行性,"言不尽意"的体认和教育的局限性,"得意忘言"的体认和教育的创造性,是饶有意味的对应关系,认识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对当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作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言不尽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虽然有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说,但实际上言不尽意在我国古代诸家学说中是一个普泛性的存在,亦即被大家公认的事实。造成言不尽意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亦可从作者、作品、世界和读者之维中窥见一二。解决言不尽意的困窘除了作者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待干一个合格的读者、优秀的知音出现来将作者之意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意"、"象"、"境"是形成"意境"的核心因素."言不尽意"是"意境"的发生学起点,历代关于如何"尽意"的众多探讨中,"立象尽意"则成为解决言意矛盾的主要手段.唐代开发、活用"境"的范畴,突破了先秦之"象"、佛学之"境",开拓出一条"境生象外"的诗学途径,促使"意境"范畴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辩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言能尽意论的承传;二是言不尽意论的承传。上述两个维面,表面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依托、相互共构、相互生发,它们构架出了我国古代文论言意论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2.
言不尽意强调的是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言不尽意所造成的语言的困境,可以从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语言本身的多意性、语言的私人性和语言的文化性等方面来理解.在作家方面,呈现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在文本方面,呈现为意义的无限复杂性使作品常读常新;在读者方面,呈现为文本的不确定和空白引起的读者想象、读者与文本产生时代文化的差异、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设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言不尽意"在作家、文本、读者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美学效果.给作家赋意、文本表意和造意、读者接受提供了一个包容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时期的言意观当中,第二语言系统的建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言意问题由哲学和语言问题向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转化的枢纽和逻辑出路.第二语言系统的建构问题是由"言不尽意"理论引发的,其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寓言、立象和比兴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翻译中的偏见与误读入手,介绍了闵福德译本对孙子兵法"诡道"理论的误读,阐述了孙子兵法诡道的科学内涵,从西方意识形态、译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及翻译目的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闵福德译本产生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舒元舆简论     
舒元舆是中唐文宗时期一个有才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当宰相不到三个月便发生“甘露之变”,遭到宦官仇士良的杀害,从此披上了恶名。旧史家说他性“诡激”,“乘险蹈利”,“深谋诡算,荧惑主听”,把他和另一个谋诛宦官的宰相李训并称“二凶”,罪名之多,不一而足。《太平广记》卷一五六,还有一则荒诞的故事,把舒元舆描绘成迷信风水、  相似文献   

16.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作者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时经常感受到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本文作了探讨,探讨的思路是从不同的角度评述历代各家看法,最后以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作参考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言、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焦点,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是深刻且富于创建性的。道家的“言不尽意”论经历了从老子经庄子到魏晋玄学的逐步展开、深化和明朗化的发展过程。“言不尽意”论在否定性的结论背后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某些辩证特征,值得人们深入思考。“言不尽意”直接为道家的直觉方法和中国哲学的“负的方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邹阳,西汉初齐人,在世时间约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元光末年。他最初在吴王濞门下任职,因吴王谋反,力谏而不听,改投梁孝王门下。阳为人有谋略,慷慨不肯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诡等欲使王求为汉嗣王,阳以为不可而力争,故胜、诡等嫉恨之且进谗于梁王,王果然大怒,下之狱,将杀,于是邹阳在狱中上书梁王,其辞婉而善辨,“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机呢?笔  相似文献   

19.
言意问题是中西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以"道"为基础,提出了"言不尽意"及"得意忘言"的观点.在西方,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则认为在符号的世界里,语言的意义是可以确定的,能指和所指是相对的,有能指必有所指.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则提出能指和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语言的传达始终是充满差异、流动和多义的.这种发现恰与庄子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应看到,二者由于文化传统和美学观念的不同,其内在理路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以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被直接引入了文学理论,形成了古代文论注重“言外之意”的文学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