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人对泉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形、色到声响的衍变,“听泉”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体验方式。听与心灵相联系,“听泉”在古文人的情感投射与不断吟咏中转变为富含闲逸之情的审美意象,并形成“夜间闻泉”与“隔物听泉”两种审美范式。“听泉”由诗歌蔓延至绘画与园林,在诗歌、绘画与园林艺术空间不断流转往复,完成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文人追求闲情逸趣与诗意生活的美学符号。“听泉”意象的形成及其休闲审美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听觉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听觉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3.
摘 要: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开端。为有效培育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感知素养,依据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感知的特征,教师可营造游戏性强的审美情绪场,焕发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期待;创设唯美视听环境的审美物理场,引发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共鸣;构建具有联觉效应的审美心理场,丰富儿童对中华优秀音乐的审美体验;建设浸润式的审美文化场,培育儿童认同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心灵。  相似文献   

4.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审美活动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都会无动于衷。”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一、对音乐专业班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音色。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语言要素的美感,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美与丑,体验感觉音乐所表达感情方面的能力。具备音乐审美感知力,是音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写真观念是中国艺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但学界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艺术形式来看,写真创造的是一种审美幻相;从审美体验而言,写真传达的是生命的须臾体验;就思想渊源而论,写真是佛理禅意在文人艺术领域的审美呈现。中国古代写真观念与即幻即真、真俗圆融的思想有关,也与真幻双泯的妙悟相联。  相似文献   

7.
音乐审美过程主要是一个感知、体验过程而不是理性思辨过程。在音乐美学研究中不应强调简单、抽象的知识灌输和再现性内容的阐释,而应该认识音乐体验的重要性,强调在体验中建立音乐欣赏能力。康德论述审美判断的三个特质有助于我们认识音乐审美体验的特性,它们是:个人在主观中完成、纯粹性和普遍性。孟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感受音乐美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性。从马克思的艺术活动为对象生产主体、音乐感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等学说,我们得到启示:应注重在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建构、发展人的主体性,而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能力、感知能力,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关系与价值关系一样,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协调、融合之中,因此,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协调、融合是构建音乐艺术审美关系的基础。此外,音乐审美客体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而音乐审美客体的内心体验是“不传之道”,是使其产生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晚明时期,长期被束缚的自然感性欲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文人以感性欲望的满足为人生重要目标.晚明文人的欲望追求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精心经营之上,包涵着复杂而丰富的审美内涵.首先,对感性欲望的关注极大拓宽了审美视野,“欲”的满足和转化意味着人的解放,象征着美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其次,文人在欲望追逐中沉醉与彷徨,努力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建构人生理想;体验到的除了生命本真的快乐与价值,还有对欲望复杂涵意的反思,反映了文人的精神挣扎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 ;西方音乐发展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 ,以线条为主 ;西方音乐倾向于纵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 ,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极富变量 ,为开放性结构 ;西方音乐形式严谨 ,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 ,注重感觉 ;西方音乐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追求力度与强度 ,乐思明晰而实在。  相似文献   

12.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朱熹诗的闲适人生意趣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主要体现为:舞雩归咏之乐、卜居之趣、诗酒风流和禅悦之思。朱熹诗呈现的朱子闲适之趣与儒家文化中"乐以忘忧"的精神、道家的适性逍遥、释家的随缘任运及中国诗酒文化内蕴的雅适之趣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卡特不仅是著名器乐作曲家,而且是出色的合唱指挥和合唱音乐大师。不容忽略的史实是,1948年之前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合唱音乐,在合唱音乐的创作中,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特色。本文通过探讨其代表性合唱作品的创作特色,展现卡特合唱音乐多样的44作手法和炫目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5.
论元代散曲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散曲语言特色的形成是由于散曲产生于民间俚曲小调,又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由元代文人特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它以通俗自然和讥诮幽默的语言风格反映了当时落魄文人在强权压迫下的心声,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展演了散落民间的音乐和舞蹈,但剥离具体生活场景的歌舞疏离了经验世界,成为难以表征自我的审美符号.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来说,真实的生活一旦被制作成审美幻想在舞台上展演,其表征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就会出现分裂.在现代性社会中,审美习俗的改造是少数民族持守其经验世界完整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时尚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当代,审美时尚是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现象。科学的认识判断是正确评价的基础。本文拟对审美时尚的涵义、本质和特征进行深入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日趋全面,但是对于音乐教师的心理研究却相对匮乏。作为教师心理的重要研究部分,音乐教师应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教师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本文就音乐教师课堂的应激表现及应激源的归因,探索音乐教师课堂应激心理自我调适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大鼓形成至今已约有一个半世纪,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四平调]是其基本的唱腔曲调,以五声徵调式为调式的基础。湖北大鼓有其独特的鼓板点子,它是由鼓和板不同的打击方式组合起来的节奏型。当地方言的语言节奏、音调是影响该曲种唱腔音调的重要因素。唱腔风格具有鄂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吟唱风格与民间似说似唱的生活音调一致,平和的唱腔与低、降方言的语调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