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成功地塑造了江水英这一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英雄形象。她教育鼓舞人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龙江颂》剧作者在创作中,贯彻了“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原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树立江水英的高大形象。剧中其他人物的出现,都起到陪衬、烘托、反衬作用。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文艺应该“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又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告诉我们,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就要努力刻划英雄人物坚强的革命性格;深刻展现英雄人物广阔崇高的内心世界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有塑造出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光辉思想指引下,在江青同志的亲切关怀、精心培育下,革命样板戏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终于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急风暴雨中登上了文艺舞台,从根木上改变了文艺舞台为封、资、修文艺黑线所统治,为地主资产阶级少爷小姐、才子佳人所霸占的面貌,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占领了文艺舞台,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全面实践了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显示了我国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所向披靡的巨大威力,展现了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光辉前景。革命样板戏,从反映二十年代斗争生活的《杜鹃山》到反映六十年代斗争生活的《海港》《龙江颂》,深刻地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革命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伟大成果,是无产阶级在文艺战线上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胜利的标志。革命样板戏通过一批闪跃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英雄形象的塑造,使工农兵真正成了文艺舞台的主人,实现了工农兵在文艺舞台上对资产阶级的专政。这一深刻的变革,不仅促进了文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革命,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站在所处的十九世纪末卄世纪初的时代前列,创作了杰出的长篇小说《母亲》,相当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伟大革命斗争,第一次塑造了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无产阶级的文学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伟大导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文化》中明确地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无论一般的政治教育或专门的艺术教育,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精神,为顺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即为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的精神。”革命样板戏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为指针,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不仅是《海港》、《龙江颂》这两个直接反映社会主义阶段三大革命斗争的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象《杜鹃山》、  相似文献   

7.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崭新的社会主义文艺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再现了井岗山时期土地革命的火热斗争生活,完美地塑造了坚决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党代表——柯湘的英雄形象。她似迎风的劲松、如火的鹃花,进入无产阶级艺术典型的行列,以其独有的丰姿,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当代长篇小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独占风流,其数量之最,质量之高,有目共睹。而革命的历史,当是英雄的历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就,往往就是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英雄造就了作品,英雄使作品生辉,作品与英雄齐名。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示了某些新的特点。认真研究、探讨这些新特点,对于英雄人物塑造的进一步创新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们批判否定教育革命的错误思潮,开展教育战线大辩论,巩固和发展教育革命成果,加强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的时候,我们看了彩色故事影片《决裂》,心情无比激动。影片以教育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为主线,通过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松山分校的创办和发展过程的生动描写,塑造了龙国正这一为捍卫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以饱满  相似文献   

10.
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看了反映教育革命题材的彩色故事片《决裂》。影片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炽灼的艺术笔触,赋予主要英雄人物龙国正在教育革命中敢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敢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性格特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无产阶级教育工作者的英雄典型,  相似文献   

11.
一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职责。恩格斯早就要求革命文艺“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弟224页)。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这里又有一个陈学孟。在中国,这类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可惜文学家们还没有去找他们,……”  相似文献   

12.
祥耘  程明 《南都学坛》2012,32(2):62-67
电视剧《长征》、《雄关漫道》等红色革命经典影视作品领袖形象平民化塑造,把英雄人物与老百姓距离拉近了,火红的革命历史使广大观众可亲可感,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万里长征,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红军与代表"三座大山"的国民党军队的殊死搏斗,激情演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插曲《四渡赤水》、《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振奋人心。所有这些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  相似文献   

13.
样板戏看似浑然一体,实则含混复杂,存在一个被逐步提纯、净化的过程,这一点,通过考察样板戏如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就可以看得格外分明。早在1966年,《纪要》就已明确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顶层设计——英雄形象应该具有红色题材、一号主角、组织化身、高大全型这四个特点。揆诸样板戏的诸多英雄形象,柯湘最完美、典范地实现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而《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之则存在较多龃龉乃至矛盾。为了尽可能完满地实现顶层设计,这些样板戏一般都进行过反复的和大规模的修改,而修改的重心则是删除英雄身上的人情味、女性美和传奇性,从而使他们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湘剧高腔《园丁之歌》(简称《园》剧),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它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教育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侧面。塑造了像“园丁”育苗那样精心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共产党员女教师俞英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这朵社会主义新花一出现,就在教育战线、文艺战线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欢迎。革命教师表示:一定要向俞英老师学习,“人从心上育,水往根上浇”,认真培养革命后代,当教育革命的促进派;各文艺团体、专业和业余文艺战士赞扬:《园》剧戏  相似文献   

15.
唐浩明的长篇小说《张之洞》,塑造了以传统精英文化人格为核心的中国式英雄形象。小说在逆境选择和矛盾冲突中突显英雄人物主体价值,在社会关系和人物对比中突出英雄人物个性特征,并通过对中国式官场文化的书写,表现了英雄人物忠君式爱国的悲剧、宦海生存的艰难以及理想突围的困境。小说流露出创作者矛盾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对中国式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京剧革命为开端,以茧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经过十年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纪元。 革命样板戏遵照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运用茧命现实主义和茧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积累了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的讲话为文艺作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文章以此为起点思考样板戏《龙江颂》创作中背后的"剧中人"与"剧作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文化符号,《龙江颂》主题经过不同文艺工作者近十年的创作,形成了报告文学、新闻报道、诗歌、话剧、样板戏等文艺形式。1969—1970年,现代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剧组三次在上海嘉定外冈公社葛隆大队体验生活,以时任党支部书记周丽琴为代表的葛隆大队的干部群众也成了《龙江颂》背后的"剧中人"与"剧作者",演员李炳淑所观察和学习的周丽琴成为《龙江颂》女主角江水英的舞台形象原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农村的典型代表,葛隆大队为《龙江颂》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生产劳动体验,《龙江颂》的演出也鼓舞了葛隆大队的生产实践并在教育和召唤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周丽琴、薛友忠等口述历史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回溯《龙江颂》剧组在葛隆大队的创作细节,挖掘舞台背后的历史,努力呈现艺术创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补充了《龙江颂》的创作史料和历史语境,为研究者重思文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还原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参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八十周年之际,回溯《龙江颂》剧组在葛隆大队的经历,对于实现"剧中人"与"剧作者"新的连接以及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产生像《龙江颂》这样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文艺作品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过去胡适攻击金圣叹是为反对农民起义而批改《水浒》。其实,金圣叹评《水浒》首先是为了宣传它的进步内容。 原本《水浒》对任何一个英雄人物都没有写好,而且还歪曲了他们,如鲁达、武松的出家圆寂,就不是英雄人物合乎逻辑的归宿。经过金圣叹的删改,对这些英雄形象进行净化与加工美化,《水浒》才真正成了“旨在反抗政府”的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话剧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是话剧舞台上一个长期的主要创作内容。1980年代以前,对于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塑造大多是回避的,不太直接描写主要英雄人物的死亡过程,而大多采取了间接接触死亡的表现方式,使得英雄形象的塑造更接近完美甚至走向神圣化。198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话剧舞台在表现英雄的崇高与伟大的同时亦关注英雄人物的死亡及其悲剧性。在英雄面临以生命赴使命的抉择的同时,也适当表现英雄对个体生命消逝的悲伤以及对亲情、爱情的留恋等情感,而这些情感进一步突显了英雄牺牲悲剧的真实性。受到悲剧性变化的影响,英雄的悲剧价值实现也从以往剧作的形象神圣化、死亡浪漫化,而转向日常化和人性化,增加了真实性和感染力。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上增加了许多生活细节包括性格上弱点的描写,使得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这种平凡化走向,拉近了观众与舞台形象之间的距离,使英雄的悲剧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人生感召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诞生的革命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辉煌成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鲜明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如火如荼的武装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激烈斗争,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以革命样板戏为锐利武器,深入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大搞“克己复礼”,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阴谋纂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是我们的重要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