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吏治与用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综观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吏治,虽也有贪污腐败现象,但总的来说还较清明,大批良吏在澄清吏治、发展经济、传播文教、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汉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用人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的吏治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吏治表现为君臣共同治政,整顿吏治;后期则表现为士人为求得吏治清明,与当政集团展开坚决的斗争。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国一些优良的吏治传统,如重民爱民、廉直公正、冒死诤谏、修身自省、选贤进能等吏治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既是对前代吏治思想的发展,也给东汉以后的吏治思想以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研究政治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吏治的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对于吏治都十分重视。而官吏的贪污纳贿现象,在封建时代又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因此廉政是吏治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本文仅就历代的廉政措施、廉政效果以及屡禁屡贪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官腐败是清代吏治中的突出问题,大量而隐蔽的巨贪硕蠹在帝国的行政机体内无孔不入,蚕食鲸吞,给王朝政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严下吏须问上官".为整饬吏治,清除官场的普遍腐败,清统治者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高官贪黩:最高权力直接过问,不避权贵,从重从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蔓延,清代在康乾年间一度呈现吏治清明的盛世之象.但是,专制制度决定了清代反腐行动的根本局限--反贪政治化、非法制化、形式化,这是清代反贪不力,高官贪腐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吏治与治吏从来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际成功经验昭示:治国必重治吏,治吏就是治权,治权首在治人,治人难在治心。吏治清明的根本在于制度,必须让权力得到有效制衡。重塑新时期中国吏治与治吏,首在把握人治与法治、官治与民治、律治与心治关系的理路。  相似文献   

6.
宋室南渡之后,官场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使社会矛盾激化,严重威胁到了宋朝政权的稳定.宋孝宗继位后,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固,对官员的贪墨进行了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使这一时期成为南宋历史上吏治较为清明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7.
清初政风务实,惩贪奖廉,吏治清明,为以于成龙为代表的众多清官廉吏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条件。研究于成龙的一生,对于了解清初吏治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认识造就清官廉吏的有利环境及其社会影响,以为后世之鉴戒,当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隋文帝时期的吏治与康政问题,一是吏治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二是吏治的效果和重大意义。隋文帝为了使隋代的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实行了各种措施,力求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打击和防范相结合,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整顿,使隋代廉政大为加强,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开皇之治”这一盛世。  相似文献   

9.
唐王朝对考课制度非常重视,考课制度执行得如何,关系到唐王朝的吏治兴衰。在政治稳定,吏治比较清明时,统治者和官吏励精图治,考课就会得到有效执行,考课奖优罚劣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反之,当政治腐败,社会出现危机时,统治者和官吏无力或无暇顾及考课,考课制度无法得到有效推行,势必加剧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10.
清朝前期虽然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稳定,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山地和洞庭湖的过度围垦,降低了洞庭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加之吏治腐败、清初的战乱及奸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等社会原因,致使湖南地区灾荒频仍,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1.
清朝特别重视对官员的监督,有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企图确保皇权的至尊、官员的清廉和吏治清明.文章重点对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几个方面的变革做阐述和分析.清朝廷不仅对原有的监察制度进行了修正,而且还创设了新的监察制度.由此,清朝的监察制度朝着专业性和近代性方向发展,其监察制度具有了新旧杂糅的特征,开启了近代监察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历史说明,历代王朝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生产,往往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些改革,尤其是法制和吏治方面的改革,因而出现比较清明的政治。北宋初年,赵匡胤及其弟赵光义,面对五代遗留的官吏贪脏枉法,玩忽职守,贤愚不分,赏罚不明,吏治败坏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不断地完善各种立法,尤其是行政立  相似文献   

13.
宋代司法官员既继承了前代重视廉政的传统,又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廉政思想。一是在选用官吏时将清廉与否作为重要标准;二是提倡节俭生活以"节用养廉";三是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四是奖廉和惩贪并举,以促进吏治的清明。  相似文献   

14.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良好吏治为历代贤德统治者孜孜以求,但即便政治清明时期也难以禁绝腐败现象。清代康熙朝弹劾噶礼案就是作为监察官员的御史对为官不端官僚进行弹劾的典型案例,然三名御史先后两次严正弹劾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实质在于圣祖掌控对案件性质的衡量权和对案件处理的最终决定权,完全凭"圣意"予以裁夺。  相似文献   

16.
<正>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列宁曾说:“一般用什么保证法律的实行呢?第一,对法律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有无监督、能否有效地监督,关系到行政管理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中国自战国即行官僚政治以来,有所作为的君主都对行政管理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进行控制和监督.逮乎两汉行政监督弹劾制度已初具规模,对保证汉王朝国家政令的制订和实施,及保持吏治的清明与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翼论吏治——读《廿二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他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于历代吏治尤为关注.赵翼分析了影响吏治的几大因素,指出君主、官吏素质低下及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造成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赵翼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其中,对制度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颇具近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为求得政治清明、吏治清廉,古代中国每一个新兴王朝不断致力于倡廉惩贪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值得肯定的作用。但从来没有从根本上遏止住腐败的汹涌浪潮,没有摆脱盛极而衰的轮回,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历史的怪圈。对此,从历史的视角予以审视和反思,于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如火如荼的反腐败斗争,当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降,国家内忧外患频发,社会激荡突变.社会处于严重脱序状态,贪污腐化趁机滋生蔓长.影响到吏治腐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皇权至上、专制独裁,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吏治腐败的根源.此外奢靡之风盛行、俸禄制度与现实脱节、以及因捐纳制度泛滥都在清末的吏治腐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史为鉴,对晚清吏治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全面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全面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建设中提高警惕,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资治詹言》采用先引经据典而后讲解、阐发的方式,即以古代先哲的思想、事迹、言谈等开宗明义,然后再作深入解说,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力求使中下级官员,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勤勉的精神面貌,刷新吏治,实现所谓"清明政治"的目标.其强烈的"民本思想",实行"仁德"政治的主张,深重的忧患意识,以及"多难兴邦"见解认识,都表现出撰写者的政治追求与思想愿望.作为冯玉祥将军主政河南时期对政府内部厅、处级官员的培训教材,《资治詹言》在当世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