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国庆 《中华魂》2012,(14):35-36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双方的全权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创造了基本前提,西藏社会发展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签字时所用的特制毛笔、竹笔、笔架、镇尺、墨盒,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  相似文献   

2.
和平解放西藏与"一国两制"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指示 ,邓小平拟定了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解放西藏公约十章”。中央政府以此为蓝本同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总的原则是 :西藏和平解放 ,中央统一管理国防与外交 ;西藏地方的政治制度不变。这一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但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于 195 9年发动叛乱 ,“一国两制”政策被迫中止实施。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23日,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於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实施40周年纪念日。西藏的和平解放,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彻底地驱逐了出去,使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实现了西藏地方和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大团结,从此西藏人民回到了祖国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的权利,为发展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班禅返藏问题,是和平解放西藏、实现藏民族的内部团结进而恢复西藏地方与中央正常关系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事实和实际出发,努力争取十世班禅对和平解放西藏的支持。接着通过和谈,使十三世达赖和噶厦承认十世班禅的合法地位,恢复班禅与达赖之间旧有的正常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作出周密安排,注意十世班禅和十三世达赖相互间的沟通,顺利解决了班禅的返藏问题,实现了藏民族的内部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正常关系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5.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各方面的因素所促成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得到了西藏上层爱国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粉碎了国外敌对势力的重重阻挠,以及西藏地方政府中少数分离主义分子的负隅顽抗,使得和平解放西藏成为不可抗拒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尤其是对西藏民族工作付出甚巨.毛泽东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及时确定进军和经营西藏的战略决策;精心指导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提出并切实执行慎重稳进的西藏工作方针,为争取西藏和平改革尽了最大努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与西藏和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 ,邓小平受命主持西南局工作 ,解放西藏是西南局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亲自主持和参与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决策 ,为西藏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努力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性创举。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高度重视解放西藏的战略重要性;舆论上坚决回击帝国主义的阴谋干涉;行动上积极果断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展示解决西藏问题的决心;方法上积极争取广大爱国藏胞的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放西藏。  相似文献   

9.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於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翻开了西藏历史崭新的篇章。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西藏人民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第一步,也是发展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的签订,给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历史,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是西藏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半个世纪後的今天,在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纪念西藏和平解放这一光辉的日子,不仅具…  相似文献   

10.
正1951年5月23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1959年,农奴桑登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手里紧攥的界桩牌上赫然写着藏文"桑登田";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性援藏工程开始;2006年,一声汽笛划破雪域高原的亘古沉寂,"天路"青藏铁路横空出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两个层面建构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和平崛起"到"中国和平发展"概念的转变仅有半年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只不过为了避免引起外界的猜疑.中国和平发展随时代主题而律动,可谓正当其时.而谋求中国和平发展,又需要构建两个和谐社会,即构建和谐的国内社会与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或和谐世界).两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互动的两个层面,廓清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和方向,同时也是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上百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从国外引进并在中国逐步实践的.西藏,有着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也一直是西藏吸引中外游客的根本魅力所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催生了西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由于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景区承载力较为有限.目前西藏又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于这些原因,西藏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了"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黄克诚是我军军政兼优的高级将领。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从我党制定夺取东北的战略方针到进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最后解放东北,黄克诚都起了重要作用,为东北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与"御外侮"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两方面共同影响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所作所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是与其所经历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张学良本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极具特色的和平统一观.其和平统一观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和平统一思想加以发展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的系统化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