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概念,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制约其转移的诸多因素,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制约其转移的内在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原因以及困难所在,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为此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如国内的宏观协调和组织 ;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 ,进行农业内部转移和农村内部转移等 ,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其转移也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通过推动城市的规模发展与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发展,以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才是合符国情的、实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在目前我国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工业化、城市化较为落后的情况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途径并不顺畅。因此 ,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分析了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与市场,结果表明:辽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模式。该结果为辽宁的社会类型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健全利益机制: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极大而素质偏低,且转移速度缓慢。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的原因作一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做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运用费景汉、拉尼斯(1961)提出的衡量技术创新类型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我国改革以来的工业化技术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影响①,对我国非农劳力增长进行了技术分解,并与日本、印度的工业化数据进行了比较;经验数据表明90年代末起我国非农劳力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已非常接近,而技术创新吸纳剩余劳力表现为较高的负增长,出现资本密集化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较少的资本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直至消除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6.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种种因素制约,形势严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三是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转移空间小;四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五是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第二,发展中原城市群,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第五,改革户籍管理、健全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第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改进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劳均耕地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进而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我国大概需要向城市转移3至4亿的农村劳动力,每年要转移1 800万左右。但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形成的动力机制的影响。农业富余转移的动力可以分为三种: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力,城镇非农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对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