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翻译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文本变得"陌生",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分析许渊冲翻译风格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描述了作为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的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翻译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文本变得“陌生”,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分析许渊冲翻译风格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描述了作为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的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4.
深度翻译是译者再阐释的理论,强调尊重他族文化,在译作中再现文化异质性.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手段主张打破读者习惯化、自动化的感受方式,背离日常语言和前在文本经验,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陌生化使翻译过程中的求新求异的异质化倾向上升为一种审美再现.因此本文试图从深度翻译所倡导的彰显文化异质性本质入手,深入阐释翻译过程中所追寻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广告文本类型翻译的目的性着手,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点,尝试从的语接受者的文化环境、宗教背景,的语接受者认同的广告文本类型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规约特征,的语接受者的认知环境和审美心理等方面探讨制约广告翻译成功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6.
解读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陌生化在文学领域内的概念所指,将其与陌生性进行区分;进而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排除人们将陌生化视为异化的误解,重点研究翻译时如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审美等效与文学翻译归化异化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翻译腔"和"文化错位"现象均是无视译本读者群而导致的异化或归化过度造成的.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应考量读者接受能力和想象力,弱化译者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以期达到保留异域风情和促成文化融合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通常以民-汉-外的翻译方式进行,是一种二度翻译,存在着汉语译者和外语译者在视域上的二度融合。在以文化翻译而非语言翻译为取向的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中,民族志翻译借鉴人类学和民俗学口头程式、表演和民族志诗学等理论和方法,在翻译中提供大量的民族志文化信息,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学口头性和创造性特点,为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教学翻译与英语教学--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翻译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在理论界 ,它却经历了一个从兴盛到衰败再到复苏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局限性逐步被认识 ,西方外语教学界 ,尤其是后交际法的倡导者对翻译的作用重新给予了肯定。本文试从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对翻译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并结合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了外语教学现状 ,预示了“教学翻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准确地传达对外宣传的信息。文章运用翻译模因论,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期待规范,重点深讨翻译模因论关照下的外宣材料翻译策略模因,旨在强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工作现状,从高校外事英语翻译的特点及种类出发,结合翻译方法中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策略的方法,指出在英译汉中应适当采用异化手段作为归化补充,在汉译英中则宜尽量归化,并指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外事翻译的对比及其具体应用情况.正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便于促进中外双方院校沟通,实现对等交流,提高高校外事英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论对外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工具,国内新闻的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决定新闻翻译质量的直接因素是译者。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目前对外新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外宣译者在新闻翻译中应当发挥的主体性作用,使对外新闻翻译能够做到既准确传达又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一  相似文献   

17.
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实践其文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鲁迅的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与方法、译作读者分类、翻译评价等方面,始终贯穿了"窃得洋火照人间"、为大众读者服务的翻译价值取向。其翻译价值观、"他者"文化价值观、译者责任观蕴含了颇为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普通高等院校外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外事翻译中存在的语言性翻译失误、文化性翻译失误和语用性翻译失误影响着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效,认为普通高等院校要加大对外事翻译工作的重视,外事翻译人员应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的国际盛会。通过这些活动,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并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外宣工作也日益繁重,但过去的外宣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外国读者对外宣翻译的接受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从外宣的概念入手,阐述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特别是译者应增强"外国受众为中心"的意识,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如何运用翻译的技巧,从而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运用后殖民话语构建我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是国内翻译界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对佛经翻译、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以及当代翻译文本的分析表明,翻译过程是本土文化的抗争过程,译者通过翻译文本审视外来文化,从而达到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