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立胜教授在其新书《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中,有鉴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资讯技术和认知科学(Nano-Bio-Info-Cogno,简称NBIC)四位一体的“人类增强技术”的迅猛发展,忧虑修身是否会进入终结的时代。“人类增强技术”之所以被视为修身之学的威胁,是因为陈立胜把修身主要理解为一种自主性活动,又认为“人类增强技术”会取消人的自主性。其实,修身与技术并不冲突,自主不等于“空无依傍”。NBIC时代,修身不会终结,终结或过时不用的只是传统修身所用的某些法门。  相似文献   

2.
儒家修身理论与近代修身课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重视修身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尤其重视修身对社会兴衰的重要作用,把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身内容、原则和方法,直接影响了近代修身课本的编写和出版,也为当代德育教材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儒家修身理论在当代的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发挥该理论的积极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修身”思想强调个人提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不谋而合。借鉴儒家“修身”思想,有助于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破解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  相似文献   

4.
家伦理学说的核心是“修身” ,围绕这个纲总共有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归宿和目的 ,而以修身为本。修身立己 ,由己及人 ,以德治国 ,这是儒家修身观的精髓和主旨  相似文献   

5.
“敬”是古人修身立世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战国时期“敬”字玺入手,分析了“敬”字的来历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含义,以及它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准则的关系。指出“敬”及与其相关的古玺所反映出的含义,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们进行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对当时人们修身立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功夫”/“工夫”一词既有技艺义,又有修身义。在儒家修身学中,“志道”(学道)与“游艺”(学艺)均是君子修身之道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修身功夫/工夫与技艺功夫/工夫在“目标定向”“时间历程”“自身反涉”三个面向上既相通又不同,揭示其异同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修身功夫/工夫的意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修身”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书峰 《南都学坛》2003,23(3):100-102
传统的“修身”伦理思想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古代思想家高度重视“修身” ,提出了“自省”、“慎独”、“苦养”、“外求”等修身方法 ,并躬身实践 ,这些都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不乏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工作者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是“净化”校园的重要措施。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塑造灵魂的学校更要强调修身。修身是完善整个人;修德是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修智是不断学习,学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增强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修为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生活作风是教育工作者政治品格、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在生活中的综合反映,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儒学一直倡导"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荀况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更是把修身贯穿其思想体系的始终,不自觉地内蕴了对人的发展路径的探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视角,对荀子的修身思想加以剖析,提炼其思想精华予以吸收借鉴,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儒家传统要想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诸如“平等、自由、博爱”等业已被中国人接受的价值观念作出有力的回应,就必须在现代进行转化,而这个转化过程应该包含解构和重建的双重任务。以践履为特征的儒家传统哲学,在经历了“五四”的重创之后能否重构中国人真正的精神价值追求。儒家“三纲”体制下形成的权威主义心理被中国人全盘否定的同时,也导致了现代中国人权威意识的缺失。抛开“三纲”在历史上曾经的政治控制目的,以“三纳”权威主义和“五伦”仁爱思想之间的互动模式为镜像,可以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提供一些心理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引起全社会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视。要从全局和长远着手,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儒家文化的核心和优秀精华部分是它的“修身之道”,内容丰富,具体生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特点,“为我所用”,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四有”新人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修身“四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修身“四端”学说的基本内涵,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传统视角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原始儒家从“修身”与“治世”两个维度阐释了“德”观念的内涵。对己来说,“德”是修身,可以使人修身养性;对国来说,“德”是治世,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原始儒家的德治理论肯定主体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强调向内扩充人所固有的善端,倡导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这种德治理论的初衷是好的,本义是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私德妄推公德、性善论导致道德越位、道德修养的无条件单向性、道德本位观造成个人价值的缺失等一些疏漏。  相似文献   

15.
《蒋中正“总统”五记》一书中的“省克记”摘录了蒋氏日记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记载,这些史料反映了蒋介石如何修身,及其修身与治国之间的关系.蒋氏省克思想一方面源自他自幼研习的宋明理学,并植根于儒家孝道思想,另一方面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蒋介石几乎每日都进行自我反省,检讨个人道德、知识与事功等方面的缺失.蒋介石的省克生活不但表现出以传统理学为基础,并加进中国与日本近代的阳明学,以及基督教信仰而抟成的思想特征,更反映出1949年之后他以伦理、民主与科学三科作为治台基词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哲学的功夫转向”,“功夫论”很好地概括了儒家对修炼、践行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彭国翔抓住“身心修炼”这一核心问题意识,对儒家传统功夫论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理想人格—具体功法—特点价值”的整体研究框架,在与西方古代哲学基调、释道两家功夫论的比较中突出儒家传统功夫论的存在合法性。在文献方面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应用,并善于通过数据分析使其研究的实证色彩得以增强。儒家传统功夫论研究将在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上,由“哲学的功夫转向”走向“功夫的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通常所说的“悔过自新”难以有效地发挥修身的功能。明末清初的著名儒者李颐将“悔过自新”改造为一种积极而简捷的修身思想与方法。通过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适时改造,“悔过自新”可以成为一种适合在当前社会进行倡导的修身思想。“悔过自新”的修身思想兼有理论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在推动个人复归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能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的修身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丰富而完善的修身思想,孔子的修身理论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修身思想的内容、目的、方法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关,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20.
张保同 《南都学坛》2006,26(5):9-11
修身以安天下、轨德立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先秦圣哲无不强调修身安人、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汉代士大夫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修身学说,并把轨德立化运用于具体的政治实践。士大夫的轨德立化主要包括士人的个人修行、君主的仁德教育、民众的教化等。它在整合社会、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儒家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渗透于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