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2.
"商"、"商人"、"商家"、"儒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的问题,有的人说商人是由于他们商朝的祖先是经商的,具体地说,王亥是买卖牛的商人.根据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结合考察,可以认为商最初是地名,并非经商活动.经商是周朝以后的事.商家是经商活动的理论家,成功的经商者.以儒家观念经商,则称儒商.孔子的弟子子贡是最早的儒商.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囷"、"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君"声字多有合义;"囷"声字多有围义;"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世界多极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政治表现,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基础,地区一体化既是全球化的区域表现,又直接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经济依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地区一体化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复杂互动,对立统一,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不仅是一个“隐士” ,而且是一个洒脱不羁的浪子 ,同时又是一个重情义的豪侠  相似文献   

8.
相同点:"安稳"、"稳当"、"稳定"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一个"稳"字。因此都有不动摇、不摇摆的意思。不同点:"安稳"重点指安全,多指事物不遇到意外、没有波动、不摇摆。如:你坐安稳了,我要开车了。"稳当"重点在妥当、正常、没有波折,多指生活、局  相似文献   

9.
歌唱艺术的高层境界是建立在正确的发声方法、美好纯正的声音、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文化艺术修养之上的,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歌唱是"声、情、字、气"融为一体的声乐艺术美的总体体现.通过深入分析,指出歌唱者在演唱时应运用嗓音的各种表现手段,从声乐艺术美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深层次、高水准的艺术诠释与表现,从而揭示和展现出作品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涵,达到鼓舞人、感化人、教育人的艺术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水、酒、问,是李白离别诗中处理时间的三大主要模式.通过"天际流"之水、"且尽手中杯"之酒和"何时见"的追问,李白以体验现在时间、疏离当下时间和追问未来时间的方式,不仅表现了李白儒家文化观的时间意识,而且以道家对待时间的态度,展现了李白醉忘求生的一面,以及在焦虑追问中对两者时间意识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界定“亚脚色”的概念,梳理有关“哮”、“郑”、“偌”诸种亚脚色研究的学术史,通过文献以及民间俗语的研究,证明此类脚色专称皆为伶人用语,“哮”为“醋大”之义,即戏曲中所谓酸丁,“郑”的含义即“道人”,“偌”即杂扮艺人,意即模仿、相似,也即伶人所谓“似象”。  相似文献   

13.
"儒、道、佛"与"意义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傅伟勋教授以及弗兰克(Frankle)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的启发,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开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义治疗思想.本文对儒、道、佛三家的心理治疗思想所作的概括各有异同,儒家用"意义治疗"一词,道家用"存有治疗"一词,而佛教则用"般若治疗"一词.但总体来讲,皆可用"意义治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4.
根据"莫"、"靡"、"罔"、"无"等在先秦文献中的用法,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1)莫:可以作否定副词,也可以作无指代名词.(2)靡、罔、无:可以作否定副词,也可以作动词,相当于"没有……".由于靡、罔、无的否定对象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因此,可以把否定对象不出现的情况一律视为"省略".  相似文献   

15.
"缝"义的"连、联、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汉语方言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另有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前者可能有的本字是"连"或"联1,力延切",后者可能有的本字是"挛"或"联3,吕员切".开口的读音与合口的读音在地域上成互补分布,因而具有方言区域的标志作用.考证中对韵母作古今比较时,除了寻找今音同韵母的例字之外,必要时还拿古开口字的今韵母同古合口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拿古一等字的今韵母同古三等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或再考察今音的声韵配合情况.这种全面关注音变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做法,本字考证中常需用到.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的"法"、"势"、"术"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势"、"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体系之主干.本文力图将三者与现代管理中的组织规则、管理权威、领导艺术进行类比,并尝试从现代管理的视角认识、诠解、借鉴韩非子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里,我们经常见到副词"也"、"还"、"倒"的使用方法,在译成英语时我们要对这几个小品词予以重视,把其表达的语气翻译出来,以其适度的对应表达形式来迎合英语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阿”、“子”、“头”是《世说新语》中最常用的几个词缀,从这些词缀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情况,及与《世说新语》同时代和前代的其他著作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缀有了相当的发展,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双音节词成为当时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中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以往的汉语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代表作《灵山》,不是以专有名词也不是以常用的第一人称“我”称谓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以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及第三人称“他”来称谓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主人公,除极少数的传闻中的被叙述者偶尔以名字或诨名称谓之外,所有的叙述者和几乎所有的被叙述者都是以人称来称谓的。小说中主人公“你”、“我”的面前常有女性人物登场,作者以“她”来称谓这些女性人物。拙文意在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具体分析,尝试解读这种全方位的以人称称谓作品人物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