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可能带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措施的不同情景方案对粮食安全影响进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温上升导致的粮食单产下降将对中国今后的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除东北地区外,其他五个地区的粮食产量都将下降,从而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构成重大威胁。部分省区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对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未来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可以充分利用气温上升带来积温增加的好处,使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引种和技术进步对全国粮食产量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多种适应性措施多管齐下对全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在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刘易斯"拐点"出现、货币供应不断增多和高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农业有效劳动力供给已慢慢减少,人工成本迅速上升成为水果生产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利用1990—2010年宏观统计数据,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梨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梨面积区域变动具有明显的负效应,且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基于水果产业的自然经济属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及云贵地区、西北地区的影响逐次降低。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应大力培育发展水果省力化栽培模式,降低成本;把握水果布局变化规律,适时适地引导各种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最终实现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3.
影响川南浅丘区田坎玉米产量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气候因子对川南浅丘区田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照、温度及降雨日数是影响田坎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苗期的高温 ,生育中期光照不足及灌浆成熟期的雨日偏多均不利于提高田坎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清朝承继并发展形成传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常平仓、社仓和义仓的发展完善,使清朝在各省建立起集仓储和荒政为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并在救灾实践中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粮食储备和赈灾救民关乎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稳定,清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整体行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云贵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义仓建设作为多元协同参与的公共治理体系,其内地化发展态势深化了清朝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自然资源的吸纳和社会治理格局的重构。义仓作为清朝政府应对灾害和荒年于各直省府厅州县地方设置的粮仓,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自主经管性质的救荒恤贫仓储类型和粮食储备制度,清政府通过义仓的建设和施济,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西南边疆治理的深度干预。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多设置于市镇,亦有部分建于少数民族村寨,存仓粮食主要由地方官员、士绅及民众自愿捐置,并在荒年通过无偿赈济的方式为灾黎提供保障。云贵地区的义仓经营管理及其灾荒赈济功能的调适与整合,是西南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中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样态,为清朝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社会治理提供了路径依赖。清代云贵地区在从华夏边缘向民族边疆变迁的过程中,内地化这一变迁主流成为西南边疆地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协同并进的主要驱动力。义仓建设作为清朝国家强化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底层社会对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在场"的"隐喻"。本文从边疆观与边疆治理的视角分析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西南边疆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和备荒救灾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究清朝国家治理、边疆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和体系的丰富内涵。云贵地区义仓的建设是对传统重农重粮思想的体现和实践,是清朝加强西南边疆治理的重要策略,随着清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统治秩序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义仓建设在灾荒赈济和西南边疆内地化的过程中提升了云贵地区基层社会的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统计学分析技术,分析了砀山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其对砀山水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砀山气候变暖,暖冬现象显著,降水季节变化波动大,日照量降低,尤其夏、冬季日照量减少明显。气候变化对水果生产影响显著,表现为果树生育期提前,导致花多果少,气候灾害与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大,水果产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描述性统计方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失业率的县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县域失业率在空间上极不均衡,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县域失业率的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地区生产总值、迁入人口比重、老龄化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失业率有显著负影响;而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及丧失劳动能力人口比重对失业率有显著正影影;存在失业率的正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0-2009年湖北省78个县市与稻谷相关的生产数据和气候数据,运用经济-气候模型分析了包括气候因子在内的各个因素对湖北省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稻谷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和降水,平均气温与降水变化对湖北省稻谷产量均有着显著负向的影响,平均日照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他投入要素对稻谷产量具有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机械总动力,技术进步也具有显著正向的作用。提出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强农业基础设施、采用金融创新产品等路径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梨出口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2—2009年中国向1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梨出口量的面板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分析并测算我国梨出口决定因素与贸易潜力,为提高梨出口数量、优化梨出口结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梨产量、进出口国人均GDP、距离等变量对我国梨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梨生产成本的攀升严重制约了出口量的增加;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人均收入的缩小有利于梨出口量的增加;我国梨出口在发达国家(地区)市场贸易不足,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贸易过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日照妨害正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一种环境公害类型。从日本立法、学说及判例等方面入手探寻了日本日照妨害救济制度,认为日本日照妨害救济制度对完善我国相关制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其驱动因素区域异质性的研究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合理判断,从而制定差异化的对策。使用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运输、消费的全产业链及气候因素着手,建立动态面板模型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差分GMM、系统GMM和偏差校正LSDV方法分别对全国和地区的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消纳目标、经济和人口因素、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电力调出量及气候因素在全国模型中都表现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化石能源的使用、火电占比、环保支出和电力调入量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呈负相关。地区模型中,化石能源的使用及气候因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对化石能源依赖较高的省份,化石能源的使用会促进当地可再生能源发展;气候因素中降雨量会促进水电大省的发展,而日照时长则阻碍其发展;对于光电大省,日照时长则表现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然态势,产业集聚所引发的经济要素空间流动对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西北地区51个地级行政单元的二、三产业及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地理统计方法对西北地区的二、三产业及城市人口集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的General G指数表明西北地区产业与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明显关联,伴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集聚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二者存在明显的共生性增长态势;2005和2012年西北51个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的Gi指数分布表明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地理耦合,且二者集聚热点均呈扩散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发展的调适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职业类型和社会资本视角入手,基于陕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欠发达地区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非农生产者相比,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社会资本对中老年健康影响显著;年龄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呈“U型”,拐点在56岁;家庭收入对健康有正效应,而医疗支出的效应为负;参加新农合的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说明其参合行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由此,建议关注农业生产者的身体健康,积极应对职业分化对农村人口健康管理的挑战,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资本建设,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以增强中老年家庭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并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以防范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北五省区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开放程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则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提出了缩小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中期对云贵地区实施的府州升降、卫所裁并和改土归流等行政、疆域调整,是中央王朝有效治理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具体政治活动表现。通过这些重要活动,清王朝在云贵地区系统地建立起中央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体系,并为外来移民的全面进入和深入开发创造了重要条件,对云贵两省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历史地理和社会史视角,重新审视和构建这些政治过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展开情况,在仔细判读史料基础上,发现清前中期改土归流等政治过程并未对一些地域社会起到完全重构的作用,重建或者说有效填补了一个地域社会没有像学界原来认识的那样理想化呈现。尽管存在着这样的行政管理缺失,但由于移民经济开发的有利环境出现,总体上还是带动了云贵地区社会的深入发展,并最终实现政治制度上的统一趋势。这个发现不仅对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对云贵地区清中后期的社会历史进程理解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造船业历史悠久,秦汉之际,已具有很大规模。秦代的“轻舟巨舸”,汉代的“百尺楼船”都是著称于世的。到了三国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赤壁之战动用了千百艘战船,就集中地反映出长江流域的造船能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三国中,蜀汉地处巴山蜀水,利用历史悠久的造船工场,造了很多船只,在川江航行。曹魏在山东半岛和渤海湾沿岸的“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在内地则在洛阳附近建造船场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任程度是影响食品消费量回升的重要因素。采用最优尺度模型,以武汉市433份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对液态奶安全性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政府、企业、奶站的信任及液态奶对家庭的重要程度、年龄、家庭月总收入等对消费者信任有正的显著影响,而易感人群、品牌、文化程度和家庭月食品支出等则对消费者信任有负的显著影响;信息知晓程度和消费者对奶农的信任对消费者信任没有显著影响。政府要提高消费者对液态奶安全性的信任还必须从增强消费者对政府、企业和奶站的信任度着手。  相似文献   

17.
以深交所2004-2007年期间的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终极控股特征、制度环境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族控股企业现金流权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为正的影响,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政府干预程度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之间负相关关系会受到制度环境(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法治水平)的影响而变弱。而研究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务资本成本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对公司价值有显著为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应将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减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完善导向,并从农业土地立法、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林业保护立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农业气象灾害救济立法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5-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是影响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距的显著因素;财政支出的偏好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说明地方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灾地区。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灾害因其破坏力的作用方式、途径及重点不同,对西北地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文章对历史上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和影响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我们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