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满信仰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神秘认识,揭示了先民对人类与神秘力量之间多变的依存关系的确认;其宗教理念代表东北先民们古老的空同意识,表达了他们面对天、地、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无限神力的崇拜,依赖和祈求。先民们原始的蒙昧和怪异的恐惧感孕育了以萨满教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神秘多变的惧感文化:以惧感文化为基垫的萨满信仰,凝聚了阿尔泰语系诸原始民族的精神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撒拉族先民经济文化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撒拉族先民经济文化类型分析马维胜本文所讲撒拉族先民是指东迁前夕的撒拉族人。其经济属于农业经济文化类型。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一、撒拉族先民活动地带的经济特点这里让我们首先对撒拉族先民活动地带进行界定,并对当地的生活环境及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早期青铜时代,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由于这一地区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畜牧并存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4.
兴隆洼文化经济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时代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西辽河地区是唯一具有地理学上主要地貌特征的古文化区,整个流域以西辽河为骨架,分为山地、高原、台地、丘陵等地貌。西辽河流域内复杂多样的地理地貌特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群,为西辽河地区的先民们从事渔猎、采集、农耕等多手段获取生活资料提供了保障。从最新考古学资料的分析发现,兴隆洼文化经济模式应是复合型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充分占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现代裕固族文化中的狗崇拜现象及其与古代狼图腾崇拜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裕固族的先民回鹘人有以狼为图腾的习俗,其产生背景是出于对狼深深的恐惧。狗作为先民们的最早饲养和支配的家畜,是战胜狼群危害的重要工具,于是有了先民的对狗的崇拜。现代裕固族狗崇拜传说故事都与婚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人所共同注目的问题,而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历史上,青海的先民们在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今后发展青海农业经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形和经济生活环境入手,分析土族及其先民在河湟生存发展的原因,进而阐释了地理环境对土族迁徙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民族文化的建构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丰富文化蕴涵的词汇的分析和探究,让我们可以推测先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与桑相关的一些词语,剖析其中蕴涵的先民的生命意识。对桑的崇拜,体现了先民对再生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崇拜。  相似文献   

9.
蒙古英雄史诗与游牧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社会的游牧经济可分为开始和发展两个阶段 :唐代初期为开始阶段 ;唐代中后期以后为迅速发展阶段。文章对蒙古先民的社会结构、游牧文化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的分析与论述 ,提出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于蒙古游牧经济的初期阶段 ,不过 ,其大多数产生于游牧经济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人类先民就逐水而居,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也多孕育于河流沿岸。淮河流域早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先民们利用该流域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芍陂、邗沟等灌溉和航运工程,比巴蜀大地的都江堰、关中平原的郑国渠早了300多年。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交通、贸易的发展,使得该流域成为沟通南北的中心,也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考察先民治水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了解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文化状况,还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有深层把握,深化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化进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我国北方最早的青铜文化,创造这种文化的先民们在赤峰地区生息繁衍了一千多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近年来,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进展迅速,特别是大规模防御设施“城堡”的不断发现,为我们探索这种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自己光辉的历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样,彝族的信仰与禁忌也就成了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它是在彝族先民们与大自然搏斗求生存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与彝族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世界观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对于彝族的信仰与禁忌或具有宗教意味的崇拜与习俗的研究,是了解彝族历史衍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信仰与禁忌是潜意识的宗教式崇拜的派生现象禁忌是人类广泛具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和心理学由对立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治生”和“理财”的有关思想和论述中可以发现经济自我的存在。求利求富是经济自我的动力机制,经济伦理和经济能力是经济自我的两个重要成分。对经济自我的研究有利于培养个体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巴文字原本是东巴用于记录各种宗教仪式活动的辅助记忆符号.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图画性、象形性,并蕴含着纳西先民朴素的思维方式,因此,从先民的文化活动往往是宗教与艺术混融、崇拜与审美交织的维度来看,从东巴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意蕴来看,它对纳西族先民审美知觉的强化和审美精神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审美人类学的维度,从文字与思维的关系、思维与审美精神的关系、图画文字与审美知觉的关系等角度入手,探析东巴文字与纳西先民审美精神的关系,东巴文字蕴含着先民丰富的审美观念,它是纳西族先民审美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河湟地区的回藏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重要的族际关系之一。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回藏经济交往表现为"互补共生型"的特征。这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动,不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边疆地区的封闭状态,为民族间的文明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嫩江流域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肇源白金宝》一书报道了白金宝遗址的考古发现,在该遗址第三期遗存中,发现了大量带有丰富纹样的陶器。通过统计可以发现,陶容器所饰纹样不存有色彩搭配,所见饰纹均为素面"压印"。也就是说,这种施纹工艺透露出的施纹行为可能出自白金宝先民对于质料"刻划"的直观反应,这使得白金宝文化具有了基于"实用性"的美学研究价值。而这一文化现象的发生,离不开当时固有经济形态的干预,这是白金宝文化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于是,我们尝试以经济形态为研究背景,讨论其与白金宝文化"行纹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东巴舞蕴涵着丰富的图腾文化、巫术文化、神话文化,欲寻找其源头,不应仅仅局限于其"近亲"——民间舞蹈和其"近邻"——本教、佛教、道教等宗教舞蹈,而应该走得更深更远,到先民们朦胧的意识深处去寻找。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美学等方法,从图腾文化的视阈探寻蕴涵丰富的东巴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寻它的起源并探究它如何从实际活动的、文化的舞蹈转化成神性的、审美的舞蹈,也将对我们窥视纳西先民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 横亘于内蒙古高原上的阴山和蜿蜒东去的西拉木伦河,是我国北部原始文化的摇篮。那里发现了大量岩画——凝定于岩石之上的历代的不同族属的文化遗存,再现了先民们往昔游牧、狩猎、祭天、祀祖的种种生活场景。 那些神秘莫测,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的人面像岩画令人格外注意。 人面像艺术是出现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从美术史上来看,它是大致产生于新石器时期至青铜时代之间。几乎具有世界性。除陶器和青铜器上的人面像之外,大量的人面像更多见于原始的岩画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先民们的原始渔猎经济,也培育了特色鲜明的原始文化和语言.这种原始文化和语言一方面保存了阿尔泰-通古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另一方面受到中原华夏文化和汉语的影响,具有许多共性,语言基本上可分为西部山戎语群,中部北发语群,东部肃慎语群和南部的古汉语语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