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淡西方哲学中语言与哲学命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淡西方哲学中语言与哲学命题的关系剑慧,新元90年代初期,我国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当代西方哲学对语言的重视。开始研究语言在整个哲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宏观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模式,即古希腊哲学本体论、近代哲学认识论和20世纪...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在引入西方哲学的观念资源来诠释和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意义上,其基本的研究模式与其使用"反向格义"来指称,不如以"援西入中"来描述。西方哲学"援入"中国哲学研究的正、负两种模式各具特点,效果亦不相同。对于作为一门"比较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来说,西方哲学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资源"。中国哲学当下和将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应当是"去西方哲学化",其诠释和建构恰恰需要与西方哲学甚至整个人文学科的深度互动。如此才能真正避免那种"以西解中"的"单向格义",从而在"以中为主"的"中西双向互诠"中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在诞生之际与其神话宗教传统有何种关系,这是希腊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另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断裂.本文通过区分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的三种思想倾向,即神秘主义、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尤其是有关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的区分,将有助于刻画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别究竟何在?其中的一个回答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主要差别在于中国哲学以"不言说"的实践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西方哲学则以"言说"的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中国哲学虽然也有"言说",但其"言说的"的价值最终要由这"不言说"的实践来决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国哲学对于用以"言说"的文字就不甚重视,往往有"得意忘言"的情结。中国哲学因其以"不言说"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表现为一种非逻辑的心灵体验哲学或实践学。  相似文献   

5.
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的接受范围与程度内,转回探讨中国哲学语言观与经典诠释之间的相关问题。质言之,笔者会认为当前西方哲学诠释学中倡议的修辞学与诠释学同源同体、合则两利的说法,确实可以替回顾中国经典诠释的传统时提供若干启发,也能够为当前诠释注疏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物与物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对“物”的认识论阐释理路不同,中国哲学思想对“物”的诠释则主要立足于生存论视域。“物”的问题与“物质文化”问题的实质不是“物”或“物质”本身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即文化哲学问题。无论我们对“财富”“利益”等“物”观念乃至“物质文化”作何不屑状,“利益差序格局”事实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主要特征,必须正视之、研究之。  相似文献   

7.
李宗桂在《光明日报》2008年4月7日撰文指出,近年一度热闹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探讨,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研究中国哲学究竟应当采用何种范式的问题。如果采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很显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中国哲学是否哲学就要受到挑战。反之,如果采用中国式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使用中国固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维去进行诠释,则“中国哲学”是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汲取与继承,又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超越,因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要求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哲学中的主体性范畴为视角来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 的原因在于以西方哲学理论模式为标准,衡量并排斥中国哲学。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 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这一“属”之下的“种”,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独特意蕴。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 基础上,注重跨文化比较视域中中西方哲学的会通。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根和笛卡尔开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先河,在这种自然观中,人作为主体上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自然却沦为被动的存在。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则带有原始的浪漫主义色彩,德国古典哲学家意图重新融合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寻求一种完美的普遍性、统一性。然而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本质理解的偏差,德国古典哲学从浪漫主义经由思辩主义走向了自我终结。自然哲学中人对自然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追溯伽达默尔哲学的理论渊源时,由于伽达默尔本人高举“哲学解释学”的大旗,人们往往想当然地把他与狄尔泰乃至施莱尔马赫这样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解释学家联系起来。其实,如果说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成熟的、成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新颖夺目的的现代历史哲学与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相似文献   

14.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视野下关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整合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具有指导作用,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应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学科规范,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终极目标,这是正确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中西方哲学相互汲取精粹的方法应该是取代、更新、补缺等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中心课题。方东美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直探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他从中西整体思维出发,考察和比较了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近现代思潮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体上的造境。他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中西文化的核心,但又难免东方中心论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文化实力的重要部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然而哲学资源的贫困是不争的事实。要振兴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一味崇古尚古,而必须对中西哲学进行辩证分析,基于古典哲学资源和社会现实解决现存的问题;我们既要了解中西哲学的差异,又要分析各自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在学习与借鉴、传承与创新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西古代哲学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上,而且根源于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这些差异性对民族科学文化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存在的衰微而使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担负起支撑人们生活在世界中的大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概念的强化,解构了纯思辨的存在与时间的虚无化关系,使人们始终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还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以清白;多层面厘定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需关注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嬗变中历史辩证法的逐渐露面在场;而挖掘掩映在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必然回归马克思原生态、本真的新唯物主义,从而远离解释学似的苍白无力的纯教条式诠释;从而才能使被当代西方哲学弄得混乱不堪的思辨哲学在新唯物主义中的维度得以走向澄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需要,提出中国文化要与西方文化互补以创建新的人类文化,发挥融合力量,必须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化,在自我反思中提升,重建中国哲学理性,并论述了中国文化如何普遍化的学理及可操作性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虽力图重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但由于它采取了以西方哲学解释古典义理学的方法,使之在逻辑上不可能并在事实上也一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源而参与生活建构.古典义理学是传统生活的思想源,哲学是现代生活的思想源.但是,无论民间生活还是国家政治生活都不以"中国哲学"为思想源,因为人们并不能从中获得生活意义,而"中国哲学"因此陷入意义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