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入驻,如何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系金融业正常发展的迫切要求。英国金融监管由混业监管到统一监管的改革经验,对我国监管体系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已势不可挡,所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改革。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督协调体制并且强化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职责,提高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和协调性,从而最终实现统一的综合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看,混业经营在金融领域愈演愈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了混业监管,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迫于金融全球化的压力有类似的改革倾向。在国际金融业混业监管已成为必然的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金融监管模式做出理性的选择——混业监管,同时需要构建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区域性金融危机相继爆发 ,促使人们又关注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及其系统性风险 ,一般倾向认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放松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到了 90年代后期 ,金融监管理论逐步转向协调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均衡。与之对应 ,混业经营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从而混业监管模式也成为一种趋势。反观我国金融监管模式 ,现阶段以分业监管为重点 ,虽然在短期内适应我国分业经营为主的现状 ,但随着承诺WTO期限的到来以及混业经营的萌发 ,我国必然会走向混业监管模式。基于此 ,文章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导致了金融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全能化和集团化发展 ,并使金融监管机制由分业监管走向混业和职能监管。我国金融创新相对落后 ,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引发我国金融创新高潮 ,同时也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基于机构的功能监管而不是纯粹的功能监管,是一种双层多头分业监管而不是统一监管。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了许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推出了《金融监管框架现代化蓝图》。从该蓝图提出的短、中、长期改革建议来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存在以下趋势:一是基于机构的功能监管框架向基于目标的监管框架转变;二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强化美联储监管权力;四是强化监管协调。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表明了混业经营下长期坚持分业监管体制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我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向统一监管体制转变是必然选择。对比各种统一监管模式,我们认为,美国财政部提出的基于目标的监管框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地涌现,金融业正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实现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重要组织形态。金融控股公司与一般控股公司相比,有其自身的经营优势,但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入手,分析了在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法律缺失、监管体制和模式落后以及监管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最后就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就是:金融监管的目标从单纯强调安全性向安全与效率并重的方向转变; 金融监管方式的选择上,从注重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金融监管体制从分业监管向部分混 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经历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数度变迁。九十年代以来推行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 ,金融监管制度也不断创新。英、日、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建立单一监管机制。加入 WTO之后 ,我国有着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与之相适应 ,当务之急是确立一个合适的金融监管体制 ,选择并构建适当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增强。金融业也随着产品的创新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金融混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不断发展,大量金融衍生品得以产生。这一趋势使得金融业的监管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衍变过程和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金融监管模式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发展和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竞争、冲突与协调——金融混业监管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应对因金融创新和混业发展而加剧的金融监管竞争与冲突,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混业经营监管体制,是当前金融监管中的一个突出课题。监管竞争有其自身价值,而应对监管冲突也需注意其深层背景。金融集团的发展强化了监管竞争与冲突,也使得监管协调更为必要。综合监管与功能监管基础上的伞形监管是金融监管协调的两种路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借鉴伞形监管经验,建立分业监管基础上的协调机制,是更为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WTO规则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关于银行服务贸易的主要规则,是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对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深化。加入WTO组织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在加入议定书中就银行服务业对外开放作出承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增强,货币自由兑换与利率放开要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中间业务,要依法吸引和管制国外短期资本,用国际惯例规范银行卡的发放,依法保障国家金融市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将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国际金融势力的强大冲击。面对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一体化的强大趋势 ,我国金融业只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积极寻求对策 ,把我国金融业全面推向国际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世贸组织农业国内支持规则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规则的重要内容 ,必将对入世后的中国农业产生重大影响。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 ,我国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才能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WTO内多边投资规则谈判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否在WTO内谈判制定新的综合性的投资规则,争议颇多。主要争议在于分析欧盟、非政府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依据若干客观标准总结在WTO体系内进行多边投资规则谈判的利与弊,其有利之处在于广泛的国际社会参与、弥补现行双边投资条约的不足、保持相互依存关系的平衡等,其弊端在于WTO的投资规则难于与现行区域投资协定保持一致,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较弱等。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相关内容的变迁、倾向以及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会计报表等重要概念的定义、控制的判断标准、比例合并法、合并程序、合并报表的构成及内部抵销处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标准相比,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合并范围的确定、合并财务报表构成和会计期间的统一、内部抵销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衔接等方面还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 ,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 2 1世纪我国面临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这将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地分析了WTO的规则和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入世后我国农业立法的保护对策 ,提出了一些农业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外资涌入规模增大的同时,外资银行也加快了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这给我国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在介绍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开放格局基础上,讨论了存在于外汇管理体制、汇率制度及银行体系等方面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一国利用外资的场所既包括本国国内 ,也包括境外 ,而且在境外市场利用外资显得更加重要。针对中国利用外资立法的现状与特点 ,文章论述了WTO规则不仅对我国 (当然也包括其他所有成员国 )的对外贸易立法 ,同时也对我国的利用外资立法提出了基本要求 ;分析了国内这方面立法与WTO法制之间的差距 ,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 ;最后提出了按照WTO规则完善国内有关利用外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充分享受当代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长期处于高度政策壁垒下的中国银行业,将逐步暴露在世界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对于迫在眉睫的发展与改革时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力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日渐成熟有序的金融市场运作体制和监管机制的条件下,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入世必然对中国的银行、资本市场等金融领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我国的银行业应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增强自身竞争力.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不可能不影响资本市场,入世后中央政府必须慎重把握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和规则,努力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