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语境,即文化营造出的语言环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霍尔依据文本语义对文化语境依赖程度的特点又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以中国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擅长于借助隐形的文化语境去解读文本的语义,因此,其交际呈现出了"非言"的特点;而以欧美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则时常需借助言语的力量去解读文本语义,因而,其交际呈现出了"言"的特点,而中西传统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正是构成"非言"与"言"这一文化差异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和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进而提出只有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才能对一段话的意义做出评价。文章从简述马氏语境观的形成过程入手,进而通过比较"情景语境"理论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挖掘"文化语境"的内涵、分析"文化语境"与语境的关系等几方面来集中探讨马氏的语境观对于当今语境研究的潜在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世界范围内语言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对于语境的研究也进入到了多元化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语境"这一在语言学领域让人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是值得被重新全面审视和思考的。文章从论述文化语境的源流及定义入手,通过系统分析文化语境与文化、文化语境与语境及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的相互关系来探讨对于文化语境在现实条件下进行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处理好"文化语境"的问题。本文解释了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指导作用,提供并分析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媒体经营活动的成败与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对于媒体经营来说,文化语境的变迁既是媒体经营活动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媒体经营活动的巨大机会。本文透过《湖南卫视》"娱乐立台"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其取得的成功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其对文化语境变迁的准确把握,使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媒介经营活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具体语境。罗兰·巴特的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剖析了文化符号与语境在横组合和纵聚合两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在这两个向度上,符号会按照具体语境的叙事结构和象征结构产生出特定的逻辑意义和象征意义,呈现多样化的意义。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文化符号处于和不同文化语境的对话过程中,在不同语境中会存在不同的意义呈现,很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折射"现象,此时应遵照目标语境的横组合和纵聚合规则序化叙事结构和类比化象征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化符号与语境的有效互动,保证受众对文化符号意义的预期建构。  相似文献   

7.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文化语境是语篇中"最高层次的语境",它分别由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及价值观等因素构成。本文结合语境学原理,从文化语境视角研究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的跨语际、跨文化转换活动,处理好文化语境与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关系,采取正确方法达到成功的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机器翻译的投入与发展使翻译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但其翻译质量备受语境制约,文化语境就是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文章以"有道翻译官"译文为例,从文化语境所涵盖的四大要素角度探讨其对机器翻译质量的影响,进而提出人机交互协作、多重技术相融合、改进并扩容有关文化语境的语料库等应对机器翻译弊端的策略,以期有效提高机器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关注和研究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新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崭新命题和课题.一方面.汉语语境遭受到西方诗歌话语的冲击,导致当下诗歌呈现出某种病态的"欧化"特征;另一方面,当下诗歌贬低和摒弃民族文化传统,背弃了汉语语境,造成与汉语语境的隔膜与疏离.为此,当下诗歌要面向时代文化的精神高度,自觉接受汉语语境的限定和制约,不断创新民族诗歌的审美特质,逐步消除与汉语语境的隔膜,实现与汉语语境的融合.同时应看到,单靠技艺上的"雕琢"和突破,难以使当下诗歌走出低谷.重建诗歌标准,必须重归于汉语语境下,在各自不同主张的探索与追求中,经过长久的磨合与历练,最终找到共通的诗歌语言和诗体范式,以促使中国诗歌逐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政治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拒斥"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与向近现代西方先进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从问题学的层面上支撑着全球化语境的四条问题链。  相似文献   

12.
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分析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译必适境"的必然要求,对语境的分析、把握程度有时是决定译文成败的关键。由于日汉翻译本身的独特性,与英汉翻译相比,日汉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更要注重对语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语境化,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研究范式。以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为线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发现穆斯林宗教身份在跨文化生存中的中介效应;多元文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再挖掘;扩展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田园诗人开山祖"陶渊明与英国"湖畔诗人领袖"华兹华斯都喜爱大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但是作为一种相似的文化现象,其背后却连接着不同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形态,而作为各学科之母的哲学又是这不同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形态的核心部分.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并进一步阐述他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绘时空本体论——中国崛起与文化创新机遇问:我注意到:新世纪以来,您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多地与"中国崛起"这一当代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您是如何从一个较大的全球化语境进入到当代中国文化创新问题的?答:无可讳言的事实在于:今天的中国已经跨入全新时代,作为当代人文学者,有必要重新思考崭新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这个"崛起大国"的文化身份、未来道路和文化命运。  相似文献   

16.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赖以存在、被人们实际所使用的环境。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把语境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并用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来分析文化的多样性。在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语境和语言(编码信息)在意义传递上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合语境对常见的所谓用为第二人称"之"字句进行分析,根据篇章语境原则,汉语文化语境原则及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从语用意义看,第三人称代词"之"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之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形象"议题内含了融通鲁迅本体与鲁迅映像的话语实践,必须夯实在20世纪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中才能开掘其内在的深层意蕴。鲁迅形象谱系的生成经历了从"前鲁迅"到"成为鲁迅"两个阶段,在这过程中,鲁迅形象言说的多样性与鲁迅形象本身的规定性的相互作用,凸显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多元性、超越性、变异性等特质,也呈现出复杂文化语境下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及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20.
张子中 《东方论坛》2007,(2):11-14,74
"共生"思想和"边缘效应"理论以及"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是理解边缘文化的理论依据.边缘文化具有众多的历史根据和现实表现形态,并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共生语境中,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之间不断发生双向运动,二者结成共生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