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2.
李金发独特的现代体验导致了其诗歌的内在张力,在诗歌内容上,展示的是诗人在“现代”与“传统”冲突间的进退失据;在表现形式上,是以“象征”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表现手法和中国古典诗艺“比兴”之间的矛盾;在诗歌语言上,是中国古典虚词的和异域语言单词的大量使用而导致诗歌语言的扭曲与暴力;在审美形态上,是审美与审丑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李金发诗歌“凄迷奇幻”的抒情品格,是新诗史上独特的一品。其“凄迷”主要表现为诗的情绪或诗人的主体情感倾向,“奇幻”主要表现为情绪抒写的艺术倾向,二者是互容而且互为因果的。李金发的诗艺探索留给后来者很多的思考和镜鉴。  相似文献   

4.
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反射光或折射光是贯穿李金发诗歌的母题,我称其为"反照性诗学",反照性诗学预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叙述里涉及身份与自我模塑的关键性话题。借助镜像的折射反照,中国现代性叙述中自我的自反意识便随之崛现。与自生光的线性向心运动不同,反射光内存一种"观者—镜像—光源"的三角关系,形成了破坏线性整一性的差异、剩余与他者性。通过对镜面物的观照,李金发诗歌透露出"自我"的空洞、匮乏和虚妄,显现了非我与分裂的自我。这种独特的自反性意识诞生出一种崭新的自我伦理,在颓废的第三度空间里,重塑生命的美学情感与时间意识,通过"镜像—悲悼—纪念碑"的叙述范式构建了个人化身份与现代主体性的辩证美学。  相似文献   

5.
李金发诗歌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其诗歌因语言和意象等形式方面的奇崛怪诞而备受争议。符号学强调文本间或系统间的沟通,因而通过解读李金发诗歌之构成语码,探索诗歌之潜在层面,可寻求其诗歌的深层意蕴。这一阐释模式对解读李金发诗歌可谓是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审美体验出发,论述了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接受的情形,认为李金发在法国用汉语创作象征主义诗歌,构成异质文化的多重变奏和多元整合。李金发诗歌从表现主题、审美方式到语言形式等皆师承波德莱尔和魏尔伦,但东方因子如血脉衍生,“调和中西”成为他的自觉追求,李金发在对象征主义选择的过程中完成对象征主义的变异和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熟悉的语境中寻求陌生化的出路,造就了车前子诗歌的第一种声音,此声音与布勒东和李金发的主张和创作,可以说是暗渠相通.然而这条实验之路,在驱除字词附着的文化含义的同时,在90年代明显受到了情感的侵扰.之后,那些在80年代已初露端倪的情感、体验、经验,渐渐成为他创作中的第二种声音.两种声音各有优劣,但共存于一个诗人的创作,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8.
李金发与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王泽龙不少人认为,戴望舒是站在李金发失败的起点上前进的。或者认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艺探索最终走入了死胡同,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了现代象征主义的成功探索。这种将本为一脉相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两个阶段的创作对立起来的倾向,是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早期象征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李金发,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为起步不久的现代白话诗坛吹来了一阵冷涩的微雨。他打破传统审美习惯,以丑恶事物入诗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象;他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以梦境和幻觉的情感体验构筑另类诗境;他重视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通过一系列死亡意象的营造表达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探索;他运用阴冷灰暗色彩的词语,使诗歌整体呈现悲凉苦楚的色调。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在现代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中两代启蒙者纷纷参与新诗创作"尝试",北京大学因之成为新诗诞生的渊薮。与传统诗歌"外断内接"的深潜联系,异域诗精神与艺术的影响,是新诗发生发展另一动因。"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兼容并存,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自由实践,构成新诗多元生态的格局。以文学刊物或社团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胡适、刘半农、郭沫若、冰心、朱自清、冯至、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等诗人,对于新诗书写现实及人生之关系、情感抒写传达方式、自由与格律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为20世纪20年代新诗萌生与发展、艺术精品的创造作了境界独特风采殊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鲁迅深受理学精神的熏陶,极为重视个体道德生命的完善,绝不苟且行世.鲁迅晚年连续写了七论"文人相轻",意味着他在精神归属上由早年赞赏的异邦新声向中国"文人"传统的回归.鲁迅无疑是"文人"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2.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 ,通过立体雕像 ,刻画了潘苔莱这一典型的悲剧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潘苔莱勤劳作 ,爱家园 ,具有一些善良本性 ,但他又被虚荣弄得昏头昏脑 ,其灵魂卑鄙恶劣 ,他对抗苏维埃 ,支持并参加叛乱 ,最后病死他乡。潘苔莱思想变化的历史轨迹及造成其个人悲剧的原因都令人深思。同时 ,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技艺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外国文学对红柯小说的影响是独特而又深刻的.它为红柯的文学生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还改变了他的生活,引领了红柯的异域之行.空间异域--新疆、时间异域--历史和陌生化的语言异域形成了一个"文学异域",在红柯一系列西部风情的小说中凸显出来,成为其创作的生长点.对于外国文学独特的择取,影响了红柯小说创作的取向,即追求人性的自然生长、赞美性格的原始强力,形成了红柯"清真"的小说理念和力为美、强为美、壮为美的朴素主义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中国新闻界全才"的民国时期名记者邵飘萍,凭其自办、与人合办或被聘担任特派记者的新闻媒体,出于"以新闻救国、以新闻替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敬业献身精神,兼因在日本学习法律、政治的学科背景,在法制新闻报道领域留下可资品鉴的法制新闻采访经验和大量渗透着法律精神的经典力作;他以真相为筋骨、以法律为灵魂,大胆质疑中国最高当权者内外政策的合法性,指斥外国列强损害中国主权/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执著践行"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以法律审视新闻事业"等新闻思想;从其娴熟的新闻素养、深厚的法律功底和超然的政治灵气中可以进一步体悟新闻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与"御外侮"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两方面共同影响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所作所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是与其所经历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张学良本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极具特色的和平统一观.其和平统一观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母语能力既是外语习得的基础,也制约着外语能力的提高。在通常情况下,要学好外语,首先要把母语学好,“起跑线”并非学好外语的关键。我国非理性“外语热”与“母语冷”问题同时存在,互相联系,应引起高度重视。外语教育的时间与范围应注意适度,母语教育的“失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艾青的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两组意象群表达了中华民族抗争苦难与追求光明的精神,并融合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把自由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而还影响到七月诗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日昌是近代中国一位有争议的地方督抚大员、洋务实干家。根据丁日昌的思想言行和晚清客现历史环境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从总体上对其予以肯定。通过对丁日昌外交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考察,明确认定其按照条约办事的外交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其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他在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中的基本态度,体现出运用国际公法解决中外争端的理性外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