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虽然性别变化是人们未曾经历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古代小说对此进行想象,自六朝志怪小说到明清小说皆有所涉及。从前期的现世男变女现象到后期的转世男变女事件,男变女故事的情节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个流变反映了小说叙事一个方面的演进。然而,所有这些故事又隐秘着对未知的恐惧,对异物的想象不过是对常态的反证,这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色,又体现了中国古代意识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说历史资料的梳理,指出中国古代有三种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的小说概念:学术史范畴的诸子学说;"话"基础上形成的通俗小说概念;传奇与通俗小说交叉形成的传奇体小说概念。与此相应,存在三种小说类型:诸子杂传小说;通俗小说;传奇体小说。综合三种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各自的产生期,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形式产生于唐代,自觉的小说创作开始于元末明初,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小说概念定型于明代后期。  相似文献   

3.
探讨幻奇派小说理论的发展轨迹、幻奇派艺术方法的审美特征及成熟标志等理论问题.我国古代“幻奇派”小说理论始于汉魏,经过唐宋理论家的努力,至明清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幻奇派小说理论才随之走向成熟.我国古代以奇幻夸诞为中心的幻奇派艺术方法,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幻拟性、奇异性和寄托性;这些显著特征,决定幻奇派小说作品必然以表现理想、抒发激情为主,而“幻中有真”、“极幻极真”以及“说谎亦须说得圆”等理论命题的提出,则是对幻奇派小说的主观性与写实派小说的客观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的肯定,同时也是幻奇派小说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滥觞于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上虚实结合,既充满传奇性,又富于现实性;在文本上融文、史、经于一炉,既有文学意味,又有史传色彩和宗教寓意。故使其总体上呈现出泛文化和浪漫抒情的美学风格,但古代汉文小说的内在精神和审美特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韩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早期白话小说对女性的态度与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对女性的尊重与爱护大为不同,表现为仇恨、畏惧又猥亵的复杂心理.这是由古代生存文化条件下对女性既歧视防范又好之特甚的矛盾心理和市民阶层的文化自卑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逻辑思维里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形象思维对同一对象却可以同时既爱又恨,既同情又气愤,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现实情况和情感态度来.所以,一个人物典型、一种艺术境界,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情感意义,经常不是仅用好人坏人、肯定否定两种逻辑判断所能穷尽无遗,形式逻辑的排中律(非此即彼)在论述小说人物多重性格时,有时会失去效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发展的逻辑规律上来看 ,中国古代小说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学传统对 2 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具体的影响 ,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流变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的社会学传统在对2 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施以影响的过程中 ,并存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2 0世纪中国现代和当代小说在社会学发展方面既积累了诸多的经验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石麟教授的《闲书谜趣——另类中国古代小说史》是作者三十余年来研治古代小说中诸多思考的结晶,这是一部立足小说文本,在旁征博引大量说部文献资料的前提下条分缕析、穷本溯源,既推陈出新,新见叠出,又在充满才子之笔的机趣中渗透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体现出传统知识分子浓厚的人文情怀,是近年来一部比较独特的“另类中国小说史”著作。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事技巧上既继承了通俗小说的特点,又吸收了古代史书笔法,使得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在文化品格、叙事策略和结构技巧等方面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常常在谋篇布局上表现出作者的功夫.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家们,又对这些体现作者匠心之处,进行了切中肯綮的评价,有的还借此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写作艺术的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这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历史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3.
发掘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的古代小说史研究方法,其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之法融会贯通,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以社会历史批评发掘小说的社会文化底蕴;以文化比较研究拓展小说审美维度;以古典目录学之法梳理小说观念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寓言的以文为戏,是对以文为史观念的反拨与颠覆.其丰富奇异的叙事性想像,是对抒情传统主导下的诗人艺术想像的重要补充.其诗入小说的成功实践,是小说史上的创举.《庄子》对我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的民族传统和审美特征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代性写作与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曾祺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体现了他对当代性写作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在对传统小说文体观念批判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直觉的表象的真实;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小说与其它艺术门类、中外古今文学传统及作者和读者关系;在题材、结构、人物塑造和小说语言四个方面的小说文体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史记》笔法标准评判小说;详细揭示古典小说中的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7.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新者.他从外国小说中吸取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从"硬汉派小说"中吸取情节结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古龙还做了很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得古龙小说保持了"武侠小说"的基本性质,却也说明了古龙的创新思维隐藏着危机.  相似文献   

18.
涉海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从六朝至明清时期均有诸多相关作品。根据小说中海洋叙事元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先秦至两汉时期为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轫期,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成熟期。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海洋书写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经历了从想象之辞到可信知识,从神话到传说到纪实到自觉文学虚构的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新小说”观念,作为现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逻辑起点”的重要构成内容,鲜明地体现着偏重小说社会功利性的现代理论诉求。其以“小说界革命”、“小说为国民之魂”、“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为鲜明思想标志的“新小说”理论批评,使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的价值观念、本体观念、类型观念、叙事观念乃至小说文论话语方式等方面发生从古典向现代的急遽转换,呈现出勿庸置疑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10月在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召开了由内江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杂志社、中国古代小说网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议题包括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小说名著研究,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观念、文献及作家生平研究,以及古代小说研究状况之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