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采用以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指标的人力资本丰裕系数模型比较分析武陵山片区和发达地区广东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量情况。通过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发现:武陵山片区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人力资本存量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问题无疑会限制武陵山片区人力资本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充分认识教育投资存量的区域性差异并给出建议,对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非常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
通过东部人力资本配置和科技创新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人力资本存量年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也是经济发达地区。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比较,实证分析1985-2012年福建人力资本配置、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福建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作用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制定人力资本政策有两个基础:一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人力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何种特殊性.本文通过回顾和比较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并以此建立计量模型,以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划分区域,来分析长三角地区上述关系与特殊性.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相对于全国人力资本有自己的类型特征,人力资本投资对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是不同的.政府应实施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战略人力资本政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大多是通过衡量人力资本不平等的教育基尼系数,分析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和作用.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地测度一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离散程度或人力资本结构,而教育方差的研究方法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中国1987-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可考察教育获得方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是凸的;给定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各种教育水平上的人口分布越离散越能推动经济增长.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政府应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教育支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循着教育-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经济长期增长的发展逻辑,即技术进步改善了生产函数提高了要素生产率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教育是技术进步的基础,那么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教育与技术进步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本文通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教育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而说明教育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结果给西部地区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创新水平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中介效应回归模型,通过理论推演、全区域和分区域回归分析,研究教育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创新传导路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创新中介效应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间接效应的差异;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主要是通过创新的遮掩效应反映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欠发达地区以模仿创新为主,主要是通过创新的中介效应反映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由此提出政策建议:区域联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水平,增强二者交互作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1997-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人力资本积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当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左右时,继续增加人力资本会使得碳排放量下降;技术创新和收入水平是人力资本积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重要传导渠道;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有效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收入水平,从而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这一影响趋势在环境规制相对严格的地区和沿海省份更为显著.文章的政策启示是人力资本提高有助于提升大气环境和经济发展质量,助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9,(1):103-110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对2000年至2015年间的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数据建立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当人力资本水平,即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百分比,地区人均GDP将增加0. 35个百分比,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地区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均进出口贸易总额所代表的全球化变量和城镇化率均显著地促进了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的增长。回归结果表明:人均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增加1个百分比,地区人均GDP将增加0. 48个百分比,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比,地区人均GDP将增加0. 01个百分比。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2-2018年四期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和bootstrap技术,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视角,分析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在不同分位点上,健康人力资本比教育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更大,特别是对于收入处于0.50分位及以下的农户影响作用更强;金融资本中的储蓄资本比农户借贷行为对收入增长的影响显著。(2)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影响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健康水平的分位差异系数显著为负,有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因此,中低收入组农户需要提升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通过普惠金融发展增加储蓄资本。  相似文献   

10.
估算全国和省际人力资本水平是经济增长研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当前的研究主要采用教育年限法、物质投入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回报法、人力资本特征与收入法和J-F终生收入法等六种方法。多角度比较和判别,可以验证生产函数法测算的各年相对人力资本水平较为可靠。使用生产函数法估算全国和各省的1952-2008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可刻画统一单位衡量的全国和各省人力资本水平。总体来说,全国和各省人力资本水平呈增长状态,各省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山西省农户调查的微观数据,建立了农户工资决定函数、收入决定函数,并通过多元回归理论,分别考察了人力资本、农户户主个人属性、家庭属性、村庄属性对农户工资和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工资及收入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户收入的多少和结构取决于家庭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这些资源的质量。农户的工资和收入与当地工业化程度正相关。劳动力会根据自己的人力资本存量在不同的行业和地点间进行配置,从而达到自身效用或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资地区趋同、行业差异区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同势变化的中国城乡经济特征事实,表明劳动力用脚投票,流向差距小的地区,同时也发现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因果循环关系,并运用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非线性关系.劳动力流动是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提高的重要途径,增加地区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份额是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流入地中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吸引更多农村流动劳动力而改善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流出地则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流出人口缩小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然而从流入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区域间所占比重看,容易形成“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份额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恶性循环.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视角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保持不变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使流入地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增加幅度、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幅度均超过流出地.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知识、科技、创造力及其劳动者——人力资源 ,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其中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与劳动力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的繁荣也不再仅仅取决于物质资源以及资本的多寡 ,而是转向人才优劣、人力资源的竞争 ,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占有质量和数量。而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得与拥有及有效使用的驱动力则受制于企业的利益均衡分配和个人收入回报。正因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看到了“十万年薪的教授”、“百万年薪的高层经理”以及获“6 0 0 (6 6 8.85万元 )万元技术股重奖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六名学子”等现象。这种重视人力资源、重奖管理人才与科技人才的做法无疑为我国现行的劳动者收益分配制度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是如何科学的计量人力资源 ,有效地改变目前单一的工资收入形式 ,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则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是经过投资而形成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教育投资与其它物质资本投资一样是为了获得预期的收益,然而我国农村教育投资却悖于这一原理。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国家财政投资总量分配失衡及教育资源城乡分配失衡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通过升学和劳动力转移等非农化形式大量流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农村教育投资也随着农村人力资本流失而流失,形成了农村教育投资收益“错位效应”,并且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这种效应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尤其是城乡长期的收入差距,从而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2年全国31个省的微观调查数据,在经济区域划分的基础上,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歧视性工资结构进行了分析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从与个人相关的户籍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民族工资差距分析结果来看,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仍是工资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教育在缩小户籍工资差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技术水平在缩小性别工资差异方面不容忽视,工作经验可以缩小民族工资差异。从歧视性工资结构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流动人口在教育上的歧视、女性在年龄上的歧视、少数民族在教育和工作经验方面的歧视越凸显;从与收入群体利益相关的行业工资差距分析结果来看,教育回报率总体在增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歧视性工资表现由对劳动者的年龄和健康程度歧视转变成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上。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积累率呈同向变动,与资本有机构成呈反方向变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维持经济增长率不变,必须提高剩余价值积累率。否则,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将会逐步停滞。技术进步、增加工资、对外贸易都减缓两部类生产不均衡,延缓经济危机发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自我雇佣兼具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的功能。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使用2002年和2013年CHIP数据,估算了我国自我雇佣就业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自我雇佣整体上呈现收入溢价效应;(2)2013年自我雇佣者的收入溢价效应明显高于2002年;(3)城镇自我雇佣劳动者获得的收入溢价不仅在绝对值上高于农民工自我雇佣者,而且在增长幅度上也大于后者;(4)作为成功的自我雇佣者,雇主获得的收入溢价大大高于非雇主;(5)受教育水平、经营起始资金数量是决定自我雇佣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据此,采取各项措施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实现自我雇佣,尤其是加大自我雇佣者的人力资本培训力度和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助力他们成长为成功的自我雇佣者,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有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析农民增收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 ,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说明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不全在于农业制度的变迁与物力资本的投入 ,核心挑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采用山西农村固定跟踪观察户资料,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存量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户主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家庭,人均纯收入由最高变化为低于高中户,而后依次为小学户和文盲半文盲户;农户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均纯收入也越高,且随着家庭综合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呈递增趋势;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家庭,其户均纯收入、经营性收入、总收入均高于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收入越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省14个贫困村的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与拓展明瑟收入方程对农户家庭教育收益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农户家庭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农户家庭的教育收益率整体显著,农户家庭年均教育收益率随着家庭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而递增;OLS回归结果表明家庭约束、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农户家庭教育收益率有一定影响;进一步分位数回归显示,家庭约束、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不同教育收益率分布段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