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论是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视角,对《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实例发现: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的不同,两位译者泰勒和罗幕士对《三国演义》中回目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三国演义》两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异,体现了他们各自对原作不同的阐释。原作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译者对这些诗词的不同翻译,也反映了译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诗词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四字格有着独特的文体美学价值,而概念隐喻则是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三国演义》及罗慕士英译本中四字格的概念隐喻作为语料,试图分析这些概念隐喻在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翻译策略。本文发现儒家的仁、义、忠、孝、悌等思想,以及典故、宗教、物质、体验等文化因素使得《三国演义》中的四字格概念隐喻独具魅力,但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很大的难点。罗慕士有效地通过对应翻译、直译、释译、注释、意译等翻译策略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了忠实而生动的翻译,使得西方的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及风采。  相似文献   

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的论,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两个优秀的全译本(杨宪益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中,不同的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中的两大基本翻译策略。制约译者对上述两种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资本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促进文化资本在译文中的充分传递以及保持源语文化的独立性。译者毫无疑问会选择异化。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局限性。为此,以Moss Roberts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探索异化策略在处理文化资本翻译时的优化手段。  相似文献   

6.
《飘》自从1940年被傅东华译介到中国以来,已有很多种不同的译本。通过对《飘》两种译本(傅译本和李译本)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译者的主体性也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城》英译本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他们用单一“归化”的翻译标准评判译文,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从译文202条注释对象入手,运用穷举法,着力探明《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究其原因,这种策略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传抄、刊售、评点、续书、编演、说书与翻译等几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在不同范围或不同时间担载过《三国演义》的传播任务,并为《三国演义》的刊印出版及之后的发行出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贾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使小说出版后能迅速流传于广大市民之间;印刷术的进步与印刷业的兴盛促进了《三国演义》的刊印行世。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传递隐含的文化信息也就成了典籍英译成败的关键。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例,主张以传达源语文化为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ss Roberts和Brewitt Taylor的《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以回目中对偶、借代、委婉语、夸张、用典五种辞格的英译为例,探讨并总结出古典小说回目修辞格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回目标题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时期系统译介西方哲学著作的第一人,严复译介的著作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学者对于其译作采用“桐城派古文”翻译的手法有简要的阐述,但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拟以《天演论》译本为例,论述桐城派古文主张在严复译介中的应用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揭示严复译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当今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早、后期的翻译实践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即由早期的意译转变为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翻译策略的转变一定有其原因和目的,从历史的角度对其翻译策略改变过程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对翻译思想改变所起到的制约和操纵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关联-顺应理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替代的翻译策略,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使译文尽量趋同于原文,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翻译目的层次性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要依据文学翻译目的层次等级性划分,来举例说明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作等身,其创作涉及多个文学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其翻译活动往往能辅助文学创作,因此要研究他的思想,分析他的翻译作品就十分必要。在众多翻译体裁中,诗歌翻译是他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胡适不同时期的诗歌翻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翻译诗歌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而对这种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角度了解其译学思想及其译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沙博理的翻译具有跨文化的主体间性独特视域,跨越文化身份主体身份认证为翻译提供了特殊的理解前提,其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也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从主体间性这个视角研究沙博理特殊的翻译模式,可以更好地看出译者主体间性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