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学者李绂(穆堂)在《秋山论文》(1703年)中所提出的叙事论,在中外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结合叙事作品研究所提出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等9类叙事方式,较为完整而全面地概括了叙事作品中的话语叙说方式,早于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约270年在其《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这一现代叙事学研究中对叙述顺序、叙述节奏等作的全面分析,其理论论说方式也具有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转叙"是热奈特为归结叙述越界现象而发明的叙述学新术语。转叙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传统作品中的叙事现象进行创造性的再认识,也为叙述学家研究后现代文艺作品和跨媒介叙事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转叙这一术语自诞生之日起,其内涵和意义就不断"变异和扩展"。转叙概念及内涵的源流演变,其在传统与后现代叙事作品、跨媒介作品中的使用,表现出转叙现象在文学实践中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所谓预叙,就是把以后的事情提前讲述出来的一种叙事顺序。法国学者热奈特指出:“与它的相对格———追叙相比,预叙明显地较为罕见,至少在西方叙事文化传统中是这样……”[1]中国学者杨义认为,与西方文学传统中预叙相对薄弱的情形相比,在中国叙事传统中,预叙是其强项而非弱项[2]  相似文献   

4.
《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三礼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5.
转叙是一种包含越界悖论的叙事艺术。在叙事学的跨媒介研究浪潮中,转叙研究由叙事作品扩展到新媒体作品,研究焦点也由文本内部的话语转向对文本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针对诸多艺术形式中转叙现象的复杂性,可以将转叙划分为修辞转叙和本体转叙。修辞转叙旨在从话语越界的形态中探讨文本的修辞交流关系。本体转叙聚焦于后现代小说中本体论的世界、边界和穿越现象,揭示了哲学观念的变迁以及现代人的认识论危机。修辞转叙和本体转叙带有不同程度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修辞转叙体现了叙述主体对现实的不确定和疑虑,本体转叙则蕴涵了更为彻底的怀疑精神。到了新媒体时代,人们似乎放弃了对现实的追问,陶醉于由虚拟世界重构的生活体验中。  相似文献   

6.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一种显层的影响,而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影响层面,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其虚构叙事本质对中国小说叙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一种显层的影响,而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影响层面,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其虚构叙事本质对中国小说叙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冤死天怒是个体生命遭遇不平引发自然界灾异和怪异事件的文学叙事.该母题也是印度古老的民俗崇拜,其渗透到佛经故事中,又通过佛经传译与中土旧有习俗母题相结合,在中土扎根,社会心理反响强烈.公案题材的戏曲小说形成了恒久的表现套路,明显看出母题潜在的叙事支配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中,属于叙事类文体的主要有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和授记六种。它们在叙事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因果报应的叙事伦理,它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色彩,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自作自受。二是详赡、重复与夸诞的叙事风格。详赡,指叙事内容的详实、周密,且特别重视运用各种细节描写.诸如场景、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重复,主要指一部佛经在叙事时,相同或相近的故事类型反复出现在同一主人物身上。夸诞则和神通叙事有关。三是集锦式、葡萄藤式的故事结构。前者多用于整部佛经,后者多用于组经中的小经或其中的某个故事。而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这些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像虚构、重复叙事与神通叙事等方法的运用,莫不和这些佛典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叙事时序理论是热奈特在叙事时间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热奈特认为时间倒错包含追叙和预叙两种形式,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概括不全面,还应有第三种情况分叙.国内学者大多将"追叙"(flashback)译为"倒叙",分析了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和探测-再认范式, 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汉语和英语记叙文中倒叙信息的时间表征模式. 结果发现: ①学习者在阅读汉语倒叙文时, 探测词的阅读时间受到了事件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 出现了时间距离效应,支持时间顺序假设; ②学习者在阅读英语倒叙文时, 探测词的阅读时间没有受到事件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 说明学习者主要依据文本叙述顺序, 将倒叙信息整合到事件中, 从而支持背景信息假设. 整个研究表明: 时间顺序假设和背景信息假设各有解释力, 母语和外语水平是影响读者对倒叙事件进行时间表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泰国小说创作的历史虽不长 ,但在叙事技巧方面有着较大的进展。《甘医生》是其突出的代表。本文力图展示作者在小说中所运用的较为娴熟的全知聚焦、回溯法、叙述时速等叙述策略 ,并对其接受效果作了阐发性评述。这些策略实际上代表着泰国小说的主流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叙事学有关原理,在李渔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中可以发现其"倒叙--正叙"的叙述途径,这一叙述途径不仅存在于全文结构上,而且也存在于小规模层次上.这一叙述途径的形成,有话本结构的影响,也有戏剧叙事手法的影响,后者突出了李渔小说的创作特色,使他的小说表现出情节集中、富于节奏感、视角多变、情节曲折意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当代著名女作家艾兴格尔在西方文坛颇为有名,且对德国战后文学影响很大,其代表作《镜子的故事》以一种有别于传统倒叙的逆转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该作品的创作手法别具一格,主题表达极其出色。对这一短篇小说的初步解读,中国读者可从中窥见艾兴格尔的创作特点,领略其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从对鸠摩罗什五部译经复音词词义的考察与比较研究可知,汉译佛经虽然是翻译文献,但其中使用的词汇仍以汉语本土词汇为根本,不论是为旧词增添新义,还是创造、使用新词,都以汉语原有的语言要素为基础。因此,作为汉语词汇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译经词汇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可洪音义》是一部以辨析手写佛经中的疑难俗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义书,它在近代汉字研究、大型字书编纂、古籍整理以及中古汉语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疏忽和学识的局限,其注释中也存在一些失误之处,主要可归纳为四类:不明讹字而误释,不明经意而误释,不明假借而误读,承用误本而失校。读者阅读和使用此书时要注意鉴别,不宜轻信盲从。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中原佛经款题的书写结构,西夏皇帝和皇太后在撰写佛经款题时会冠以“尊号”。结合“御译”“御校”“谨施”等词语以及佛经序言的内容发现,西夏文佛经款题中的“尊号”不单纯是政治名号,可能还蕴含着佛教意义上的“觉悟”。西夏的“尊号”制度是模仿唐宋的结果,与本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从“尊号”的用字来看,佛教调和两者的冲突。佛教在加强西夏皇帝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迎合了西夏僧俗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东汉佛教文献中有大量的音译词、意译词以及经典罕用的流俗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新异感。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常常并行,有时彼此融合,带来词汇的变化。东汉佛经中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异域色彩,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命力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竹林中》通过多重不可靠叙述、重复叙述、倒叙及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超出原故事的文本意蕴;指出多重叙述策略的综合运用演奏了小说的精彩乐章,是《竹林中》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