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要义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创立了法哲学学科体系.“理念”是通过人的思维对客观规律长期认识而积累起来的“精神实休”.现实的人对“理念”的认识决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围绕“自由意志”这个中心,探讨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理念”的关系,认定法律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法律就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理念法是客观存在的法则.按逻辑顺序,理念法首先外化为“抽象”的形式的法律,当主观的特殊意志与客观的普遍意志实现统一时,法律就达到了伦理性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界定应该遵循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今通行的戏曲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阐释缺乏这种辩证关系的考察,而且"三性"说也不再适应当代戏曲发展。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应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是一个复杂的悖论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更是诗人寻找"客观对应物"而"间接地表现他的个性"的经验之谈.艾略特追求和提倡的是把染有个性的想像转变成无个性的艺术真实."非个性化"悖论蕴涵了个性与非个性即特殊与普遍、复杂与纯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本总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共性和个性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而且相互转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即个性,又具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哲学的精华集中表现为他用以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在连续性原则中,他力图通过说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解决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的关系问题,证明宇宙中存在着普遍联系、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连续性;在自由原则中,他力图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关系范畴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内在原则或本质。莱布尼茨认为,这两个原则所解决的问题恰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学关注地方知识、本土观点的传统出发,再次申明超越人本、着眼生命的重要,并由此探讨发展、保持和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关注发展、保持、恢复兼顾的生态回归.中国传统上的形气神三元论、贝特森的万物关联、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可作为关注发展、保持和恢复的思辨基础,而普遍与特殊的对立统一现,也符合人类学研究的理论现照.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猫论”揭示了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它的提出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科技翻译作为一种对特殊文体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猫论”对科技翻译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有的同志认为“德主刑辅”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所采取的欺骗与镇压、牧师与刽子手、软的与硬的所谓“德刑”兼施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对它只能批判,不能继承;只能抛弃,不能吸收.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德主刑辅”是中国法制史上逐渐形成的立法和司法的一个适用的原则.德和刑的内容和本质决定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原则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德和刑的主辅辩证关系决定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原则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德主刑辅”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所表现出的矛盾两重性,必然使其具有合理的继承性.因此,对它应持实事求是的、批判继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点都应当是"治官",这是由阶级整体意志和官员的特殊地位、特殊职业道德等决定的,也是"治众服人"的前提和基础.应当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治官"与"治民"的辩证关系,确立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思想,摒弃以人代法、德主法辅、官贵民贱等封建残余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实践范畴为基础,通过阐释“类”的认识论意义,探讨概念的普遍性问题。“类”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类”中包含着主观与客观、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同一与差别等种种矛盾。辩证法要求不把概念的普遍性理解为抽象的共同点,但这只有在以实践观点理解了“类”,并以辩证观点理解了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这些范畴之后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1.
在理性的公式中,存在与虚无的关系很少有独创性。确实如此。如果“最初的爆炸”意味着某个东西爆炸,而这个东西在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之前早已存在,那末“某个东西”就具有自己特殊的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关系,不同于我们世界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从第二代领导人到第三代领导人,都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发生,克服“主次论”、“虚实论”、“对立论”、“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形式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辩证关系,即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哲学的精华集中表现为他用以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在连续性原则中,他力图通过说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解决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点的关系问题,证明宇宙中存在着普遍联系、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连续性;在自由原则中,他力图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关系范畴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说明世界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内在原则或本质。莱布尼茨认为,这两个原则所解决的问题恰恰是“使我们的理性常常误入歧途的两个著名的迷宫”。因此,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这两个  相似文献   

14.
“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作为政府的两大理财原则,具有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我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多样化,片面地强调以“量入为出”为主最终不能解决财政问题,“量出为入”作为一种政府的主导理财原则具有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涵义及其关系的诠释,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和价值抉择的核心取向是“公共性”,这种取向从发展现的意义上说就是走向“共同富裕”。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行为目的的主观价值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作用机理的不平衡规律与平衡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作为社会发展伦理状态“善”与“恶”的辩证关系及其转换。同时,该项研究还涉及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实践社会主义的艰难过程中,经历了四大理论观点的变化:社会革命理论从“共同胜利”到“一国胜利”;过渡时期学说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设道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政治建设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他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底 ,于光远先生提出自然辩证法学作为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笔者认为 ,在普遍层面上 ,自然辩证法学派以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特殊层面上 ,这个“正在中国兴起的哲学学派”以“正在兴起的中国”——中国由自然到社会的特殊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这个中国学派在普遍和特殊两个层面与国外的相关学派进行交流并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在肯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认为“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异同比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通过对“异与同”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以及《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异同的比较,提出了全球化语境下求“同”存“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存在着几种“特殊”工分,以投肥工、大队工和义务工为代表,对于集体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的丰富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能够揭示出这些“特殊”工分的实际面貌、运行过程及其与集体分配的关系,阐明工分制对于集体分配的具体影响方式.投肥工对于社员家庭的整体经济收益有着重要影响.大队工有着自身独特的计算方式,同时体现了集体分配制度的公平性问题,社员多数因大队工的不公平而心怀不满.人人均摊的义务工对于普通社员则是一种普遍的负担.对这些“特殊”工分的研究,又反映出社员在分配中的心态和观念,尤其是他们对于分配不公平和低水平的容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