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一些梵剧史料 ,对于研究早期梵剧及其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弥足珍贵。梵剧中的“引线匠”与南宋杂剧中的“引戏”、安徽贵池傩戏中的“报台先生”酷似 ,说明梵剧对南戏进程已构成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释“直”     
高一语文教材把《伐檀》中的“直”释为“平”,我认为不正确。应释为“不弯曲”才通。试举如下三条理由: 一、从词义史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正见也。”《辞海》:“不弯曲”。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讲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曲’相对。”并例举《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同样,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解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 ,“戏剧”一词有其原初意义和语义流变历史。这一事实却为2 0世纪的戏剧史研究者所忽略 ,因而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考索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的性质。“戏剧”与“戏”、“剧”等词一样 ,具有“扮演”与“游戏”两大意义项 ,但是 ,历来的戏剧起源研究者都关注“扮演”的意义项 ,并由此为中国戏剧溯源 ,而忽略了“游戏”的意义项。这种溯源实际上是在演绎“艺术起源于歌舞”的艺术观念。中国传统的文艺功用论 (诗教 )、 2 0世纪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的文化语境激励着 2 0世纪的戏曲考原者选择“歌舞说”而放弃“游戏说”。“戏剧”的“游戏”意义项正是“戏曲”概念所没有的 ,“戏剧”概念因其巨大的包容性而更能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论"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存在“反义同词”现象 ,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它与历代所论“反训”有所区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古代汉民族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密切相关。人们发现对立现象无所不在 ,对立思维形成 ,对立概念大量存在。对立思维经过概括化、抽象化、形成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阴阳思想是其典型体现 ,阴阳对立互补是宇宙运动的基本模式。反义同词现象则是这种思维形态在语言模式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羽部>"翩"的义项⑥释为:"通‘谝'.参见‘翩翩'⑨";而"翩翩"的义项⑨则释为:"花言巧语.翩,通‘谝'".其以"谝"释"翩"的立论依据是清代马瑞辰对毛诗的训释.<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通释云:"翩翩即谝谝之假借."  相似文献   

6.
“右件”“前件”“上件”在古代文献中用法相似,是一组近义词。其中“件”主要有“分列、列举”和“提(说)到”两个义项。后一义项及“右件”词条均未见于诸辞书,当补收。《汉语大词典》“件”词条下第一个义项对应“分列”义的引例太晚,第二个义项“指案卷、奏状、文书等文件”的前三个引例皆不当。“右件”“前件”“上件”发展到后来,“右件”“前件”相继消亡,“上件”在明朝发展出新义———“上一件”,其中的“件”虚化成了量词。“上件”的这种用法一直沿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7.
一在《旧唐书》等有关唐史的著作中,有一些词的词义,或是可以补充新编《辞海》相关条目的义项,或是可以订正其释义的讹误。兹举出一些例句,共作切磋。节制原列“节度限制”、“纪律”、“指挥管辖”三个义项。其“指挥管辖”义的书证,取自《新唐书·郭英义传》。传中叙述郭英义任“诸卫员外将军”时,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曾说:“是当代吾节制者。”其释义就引文的字面而言,可称通顺;但通观两《唐书》中对这一词的用法,则显属错误。这里的“节制”,原意是“秉节统制”,在两《唐书》中则大量地用以代指“节度使”。《新唐书·郭英义传》在上引文句之后即叙述郭英义任陇右节度使事,与哥舒翰之言,前后呼应甚紧。这样的用法又  相似文献   

8.
中州地处中原,文化发达颇早,形成综合性艺术的戏曲的各种因素也较早地在中州出现,被学术界称作“古剧”的歌舞、优戏、角抵戏、参军戏、院本等艺术表演、技艺表演和戏剧表演也一代一代地延续,至元代杂剧成熟之前,形成了自己的“古剧”传统,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比较戏剧学的角度,用“影响接受研究的批评”的方法,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文明新戏团体──进化团与日本新派剧之关系,务求用实际材料考证它们之间的渊源与影响的存在,努力回答了接受些什么、怎样接受、以及接受的效果等等。进化团在成立缘起、演出剧目、演剧风格等方面与日本新派剧有着渊源关系.进一步有力地证实了文明新戏来源于日本新派剧,日本新派剧是中国早期话剧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源”。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其《橘颂》对橘树的热情礼赞反映了先秦时期橘生南国的情况。从《橘颂》及有关的记载中可窥测到南国橘的种植分为楚国、吴越和巴渝等几大区。  相似文献   

12.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传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学活动的发展。宋词在宋代特殊的时代氛围中繁衍兴盛,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宋代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各种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杂剧艺术的红及大江南北也为宋词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爱情诗 ,它以抒情男主人公直抒怀抱为特色 ,从而与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爱情诗的传统 ,即通过特定的意象隐示“女主人公”之情 ,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美学趣味的变化显示了儒家伦理对社会人生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棻、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18.
四句教是阳明晚年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总结。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是阳明在儒家思想上对佛家无思想的吸收 ,这无非是如佛家之虚明之无 ,而是无具体善恶之至善。后三句是对儒家下学而上达重工夫思想的一以贯之之继承 ,是儒家实践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张居正》是一部政治小说,作者对现实变革的热情,就在一位“楚狂”式“乡贤”的政治改革悲剧中找到言说切入点,最大众化的叙事结构和最通俗的话语方式,包容着最精英化的深度思考,这就是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关于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的写作时间有"元和十年"和"元和初年"两说,本文从该诗文本出发,结合有关文史资料,详加考证,认为"元和十年"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