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件大事是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这部集子写作的起因由柯尔立治在他的《文学生涯》第十四章中作了详尽的记述,在柯尔立治和华滋华斯作邻居的第一年当中,这两位湖畔诗人过从甚密,他们的话题经常转到诗的两个基本点上,也就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创作原则.第一种是选择一些超自然的景象和行动作为题材,赋予令人信以为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连贯性,从而显得十分自然真实.换句话说,把超自然的表现描写得很自然,令人信以为真.第二种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情节,并在它们上面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显得不平常,从而激起人们近乎超自然的感情.两位诗人商定:柯尔立治用第一种方式写诗,华滋华斯以第二种方式创作.在英国诗人中,他们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诗歌创作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
华滋华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化身",这一主张与诠释学思想有相同之处。"化身"作为一种观念体现在他的整个诗学体系中。他的世界有灵论的自然观是"化身"思想的基础;诗歌的情感自然流溢说是"化身"思想的表现形式;诗人的想象则成为"化身"的条件。如果在诠释学的语境中研究华滋华斯的诗学思想,就会发现他的思想及诗歌作品不仅是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及文学形式的反拨,而且对20世纪诠释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最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威廉·华滋华斯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作品充溢着对天、地、人和谐的歌颂与向往,体现着生态主义的理想.对华滋华斯来说,大自然就是天堂,是人类安顿身心的居所,而工业化的城市则是堕落的深渊.华滋华斯诗歌中所渗透的生态主义理念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大自然则是华滋华斯所指出的人类摆脱工业文明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论华滋华斯诗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华滋华斯的诗学置于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考察,可深入分析其所表现出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深受18世纪最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代表卢梭的影响,华滋华斯坚持言语优于写作,相信有个终极所指(自然),并在其文学实践中始终追求这一终极所指。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华滋华斯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其社会观的联系,以及华滋华斯作为一个逻各斯中心主义者所陷入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是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在他最著名的《抒情歌谣集》中,大部分诗歌都是描写那些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贫民。他笔下的贫民作为圈地运动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不得不在失去土地后寻找新的出路,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毁灭了他们的梦想。分析华兹华斯的贫民诗,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1837),从八岁开始学习写诗.他的诗歌创作是从写抒情短诗开始的,一直到他逝世前,他都在写抒情短诗.他的一生共写了880首抒情短诗.尽管普希金的诗歌创作是多方面的(除抒情短诗外,还有叙事长诗,诗体小说,诗体大型悲剧等),而他一生创作的高峰,则是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但是,他一生创作数量最多、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艺术风格、成为他其它诗作的基础的,是他的抒情短诗.可以说,不了解普希金的抒情诗,就算不上认识了普希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之父”,俄国和苏维埃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存在大量以"鸟"起兴的诗章,这些鸟类兴辞中表现出当时诗歌创作所包含的一些特殊的观念形态。诗人将鸟类的某些自然特征与诗歌的情感主题联系起来,在兴辞中以鸟的通适性特点作为核心意象,并采用特定的诗歌语言形式,与其他诗歌意象共同构成一定的抒情氛围和基调,引起诗歌创作活动中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8.
《咏水仙》是华兹华斯的咏花名篇,《抒情歌谣集·序言》是华兹华斯的诗论代表作。如果将这两个经典文本相互比照,就会发现《咏水仙》实际上形象地再现了一个诗人完整的审美感知过程,而且,这一审美感知过程的特点与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阐述的审美感知理论惊人地相似。将它们相互参照,有助于深化对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许多学者认为,丹青题咏、诗画合璧是中国艺术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西方似乎没有。而在众多题画诗中,山水题画诗尤为突出。通过对华滋华斯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英国诗歌史上也有题画诗,而且也是山水题画诗。文章以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和华滋华斯的《题博蒙特爵士所绘彼尔城堡历风暴图》为研究对象,来对中英两国的山水题画诗进行诸方面的比较,并探索西方题画诗没有形成风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黄水仙》(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见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用书《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者是著名的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与另一浪漫主义巨擘柯勒律治合作,于1798年出版了《抒情歌谣集》,拉开了英国诗歌浪漫主义革命的序幕。在这本诗集里(绝大多数系华兹华斯的诗  相似文献   

11.
英国学者怀特和纽琳最近揭示了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有失偏颇:纽琳只偏重个人对共同体的责任这一角度,而怀特则把个人和共同体看作对立的概念,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洞察。事实上,华氏对共同体的思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在较为宽广的语境中展开。虽然华氏并没有用过“情感结构”这一术语,但是他的有关思考跟发明这一术语的威廉斯可谓不谋而合:在威氏那里,情感结构意味着一种“深度共同体”,而只有在这深度共同体中,“沟通才成为可能”;华氏在想象共同体时所关注的也恰恰是怎样使上述沟通成为可能,因而他心目中的共同体实际上也是一种深度共同体。华氏的诗歌还让人想起艾略特。后者直接把共同体的命运跟对待死者等陌生人的态度联系在了一起,而华氏早于艾氏一百多年就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而且给予了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及其诗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20世纪上半叶的史实进行清理,进一步以由其译介所引发的中国诗人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将探讨的焦点置于诗语、诗情、想象与自然观之上,一一检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如何从最初的仿效、移植到批判、创造性转化的发展历程,重点发掘它们二者关系背后所指涉的多面向度,对于当今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尽管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其中不乏悖论.悖论往往看似互为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使诗歌进发出一种张力,产生一种"奇异"的效果,读来耐人寻味,并且能有力有效地表达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再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悖论主要包括悖论式情景、与常理相悖的悖论和逻辑性悖论等.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被誉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在他心目中,大自然就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都倾注到自然风光和普通的平民事物之中,以微小处见精致,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与孟浩然生活在两个相隔久远的时代和两种迥然相异的文化传统中,居住地域亦相去甚远,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在于二人有着同样的自然情怀,他们均主张以诗歌入自然,以情感入自然,把自然作为生命家园,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和生命意义的升华。二人在自然旨趣上的区别在于:华兹华斯在自然中寻求神性,并在神的怀抱中获得升华了的主体性,得到了“人的自然”;而孟浩然所寻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人的主体性并不高扬,在他的诗中,自然是“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16.
英国诗人笔下的伦敦——从布莱克到华兹华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和华兹华斯两人都以伦敦为题材创作了一首诗歌<伦敦>.在布莱克的笔下,伦敦是一个没有自由的人间地狱和扼杀生命的摇篮;在华兹华斯的笔下,伦敦则是一个精神枯竭,失去了往昔那古老神韵的死水潭.这两首同题诗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同中有异的审美图景.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表达的感情方面,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要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描写"普通生活里的事情和情景"这一创作理念在<丁登寺旁>一诗中的体现.同时探讨华兹华斯在该诗中所反映的自然观的变化以及他的自然即上帝这一泛神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柏拉图到华兹华斯,西方诗论历经两千多年.在其漫长的建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诗"这一命题展开的讨论从未停止.柏拉图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把诗界定为"模仿的模仿",华兹华斯以情感立论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溢".然而,无论诗的源头是出自"眼睛"还是出自"心灵",对"什么是诗"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变换喻体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五彩滨纷的诗论背后隐伏着的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脍炙入口,内容深刻,韵律整齐。其诗作读来发人深省,同时能给予读者美的享受,不仅获得了普通读者的喜爱,学者更是青昧有加,有许多学者研究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论,但很少有学者分析其诗歌形式。本文对华兹华斯的名作《致杜鹃》作一分析,揭示出其备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赋予世界文学以不同的内容与风格.田园诗也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作者自身的社会实践造就了作品特色的显著区别.本文通过欣赏马洛、华兹华斯、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对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一个大胆假设,即马洛以自然为仙,华兹华斯以自然为母,陶渊明以自然为妻,试图揭示社会实践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