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文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某个地斥某样特产出厂名,就以它为小心,推出一点具有地方色彩的东西,冠它以“文化”,用它来吸引外资,为本地的红济开发服务,比如//吃文化,茶丈化,酒义化等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热的兴起,随着同国际交互网(l。ie,。et)的联网,从国外进来了不少新名词,“网络文化”或“InteTtnet网络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计算机网络吃香。”,网络义代应运而生。笔者愿在此文中,对网络文化的定义、结构框架、功能等诸方面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对网络文化的讨论。什么是…  相似文献   

2.
网络空间本位把网络文化看做是伴随虚拟行为规则生成、虚拟实践有序化的内在过程所创造的文化产物,而网络社会本位则将其视为在虚拟实践秩序化的有效规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成果,现实中的各种混合模式也有其各自的合理蕴涵。网络文化建设的关节点在于:能否以互联网这一巨型生活工具的内在规定性为基础,成功地构建起虚拟实践成果借以实现"我们化"的社会机制。以此来审视网络文化建设,自然会提出所谓"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它是一种网民个体、网络群体、网络管理部门通过多元协商建立协同关系,共同创造和使用网络文化成果的虚拟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3.
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所观照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对虚拟美学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虚拟美学中的实践问题,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虚拟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借鉴城市传播研究的“城市”观,“网红目的地”的概念含义可做“语境”“内容”“媒介”三种划分。作为语境的“网红目的地”为游客的传播活动和游览行为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它也介入并影响游客的行为方式;作为内容的“网红目的地”将空间景观抽象化为移动媒体平台上的媒介再现,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均可参与其内容生产过程;作为媒介的“网红目的地”在象征性和物质性两个层面,为游客与空间景观、游客与空间设计者及其他游客的互动提供中介,是游客活动空间的关系枢纽。对“网红目的地”概念含义的阐释,有助于研究者、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全面把握这一当代城市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红人(简称"网红")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眼球。今年4月,被誉为2016年中国第一网红的Papi酱,尽管遭广电总局点名要求节目内容下线整改,但在其首次视频贴片广告招标会上居然拍出了2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随着Papi酱、淘宝模特、协和姐等网络红人的曝红,网红经济也风生水起,跟着火爆起来。网红之所以衍生为一门生意,关键在于通过亿万粉丝点击而生成的流量变现,而变现的途径就是将粉丝火辣辣的眼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饮食禁忌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饮食禁忌探源王瑞聚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在它的戒律中,最具特色的是饮食禁忌。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无论是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还是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都属一种独特现象,带有“神秘”色彩。虽然有关伊斯兰文化的典籍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7.
应当首先指出的是,本文中的“编辑”,既指的是作为名词的一类人(编辑者),又指的是作为动词的编辑(活动)。因为,学报编辑活动是出版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文字记录知识,出版学术期刊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而组织、操作这一活动的是一类人——编辑者。以“一类人”的角度看,对其的素质要求有政治、思想、作风、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学术研究理论。教育理论、编辑业务知识和能力等等;以“编辑活动”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决策(策划)、选题、组稿、审稿、改稿、退稿、发稿、录入排版、付印、制版、印刷、装帧、…  相似文献   

8.
怪诞是古典美学的一种重要范畴,怪诞艺术是一种“另类”的古典艺术,它是作者激情越过理性藩篱后的产物,而激情的涌现则是作者不顺的生活处境所带来的内在压抑.从人格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作者最原始最纯真的“本我人格”;从审美角度看,它是明末清初反传统审美思潮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红这一“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而“洋网红”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已参与到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针对当下炙手可热的“洋网红”现象,以抖音平台上8名“洋网红”为研究对象,对“洋网红”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轮回思想是接受印度佛教思想影响后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考察、分析,认为轮回观产生于多种文化土壤之中;《庄子》中的“气之聚散”、“出于机入于机”的循环、“始终相反乎无端”等命题,有中国本土轮回观的特点,但从文化涵化角度看,中印轮回观有互阐现象。  相似文献   

11.
官员“直播带货”属于技术行为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实践,在社会资源吸纳方面创造了“现象级”成效,呈现出由实体场景转向网络虚拟场景的特殊性公共治理范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视角,对官员“直播带货”的实现机理和实践局限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双重委托代理、技术驱动下的多主体参与以及网络场景中主体间信任关系的构建,有效促进了官员“直播带货”的实现。其实践性难题主要表现为官员身份定位模糊、消费者信任困境、制度支持缺位。为此需通过建立价值认同,搭建普遍信任的社会场域;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设专业化社会支持网络以及激活制度活力,增强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从而实现官员“直播带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要]人工智能不纯粹是一种人工机器,但也不能等同于具有独立思维活动的主体,这种无法归类的溢出现象,正是技术革命导致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挣扎心态之真实写照。基于当下的实践现实与技术期待,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种“类人”智能,借助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因而只能是“类人艺术”。不过,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挑战了我们对于既有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观念的理解。从创作过程来看,人工智能艺术突显其“非媒介性”;从创作主体特征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互动共生”的结果;从创作意图来看,人工智能艺术主要探索艺术的“创造性”问题,它是一种“观念艺术”。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社会,乡村网红是网络广场中的“乡村信息源”、自者视角下乡村社会的形象建构者和网红效应下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他们进一步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助力着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网红以“原生态”的草根人设传播、富有“地方感”的共情传播、集体参与下的人际传播助力媒介化乡村社会的构建,优化了乡村社会的传播格局。乡村网红的传播实践加速了乡村社会传播的“在地化”转向:传播资源从“汇聚城市”转向“返流乡村”,传播话语从集中把关的宣传话语转向共享式的民间话语,传播方式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在地性的参与式对话。我们尚需引导乡村网红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为当下乡村社会传播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15.
史学碎片化的内涵,需同时从否定和肯定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从否定性的角度看,它是对史学宏大叙事的抛弃;从肯定性的角度看,它首先指的是史学研究之整个过程的一种特定状态,其次它代表一种以碎片化为价值追求的学术立场。辩证地看,史学碎片化一方面内蕴着理论和实践的多重困境,另一方面又具有其合理性。为超越碎片化,西方学界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出了种种“新的史学宏大叙事”,但由于它们无法辩证地看待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导致其愿望落空。迄今为止,唯物史观当是超越史学碎片化的可行选项。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乡村网红是深度媒介化的乡村涌现出的新群体,其自发或自觉的文化建构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判断性抽样,从抖音平台抽取251个有效样本,审视乡村网红在建构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给出引导建议。在身份层面,乡村网红主要由“在地”农民构成,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率先确立了农民群体在当代乡村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内容层面,乡村网红在新媒体空间生产的巨量媒介文本,记录和塑造当代中国新乡村文化;意义层面,乡村网红话语从个体意识、生活方式、人伦关系和乡村本体价值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涵义。同时,乡村网红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生产主体的持续生产能力不足、内容题材超真实趋势增强、价值观念存在较多矛盾话语等局限。由此建议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提升乡村网红自主生产能力;调控平台算法和流量,加大对真实乡村题材的流量倾斜;倡导“三农”知识精英入场,形成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冲机制,引导乡村网红良性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反全球化运动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新闻媒体和学术研究领域,“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运动和不容忽视的政治话语。“反全球化”与“全球化”一样是跨学科、多领域、广视角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维度予以透视。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全球化内在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政治学角度看,它是一场反资本主义的民主运动;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要求对社会财富进行公平分配的一种替代方案;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现代风险社会缺乏保障的产物和表现;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看,它是全球化时代反帝反霸反美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反全球化运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网红不断涌现。从网络红人的惊艳到乡村网红的出现,标志着乡村草根的崛起,这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网红在国家政策、新兴技术、媒介赋能、文化自信的多维共振、合力影响之下出现并深入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羊,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乡村网红主要通过推动乡村文化转向、拓展乡村文化空间、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建构乡村文化生态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这些参与方式的多面互动与综合发力使得乡村网红由最初的自发性探索逐步走向自觉性引领,乡村文化在乡村网红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走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刊网互动:科技期刊互联网生存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出现对期刊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应该对传统出版方式进行整合;对外以市场为驱动力对相关性传媒资源进行吸纳。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建立远程办公系统,实现家庭办公和异地办公。利用e21科学探究网的网络平台,编辑和作者、读者相约在网络会客室交流;作者投稿时可直接进入编辑室对口专业的“办公桌”,编辑可在自己“办公桌”上编排校稿件,提交给主编。从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点对多点,到网络平台上编者、作者、读者互动开放式传播模式,这是一个进步,是期刊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更人性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主张;三是指认为一种民俗审美的大众化重构性实践;四是从地方或民族生计模式的文化生态知识和技能挖掘与利用的角度去研究;五是基于现代经济背景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的倾向在逻辑上把“原生态文化”活动“实体化”了,没有“主体”立场,即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当作“人的活动”去理解,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原生态文化”虽然在实践上它可以以一定的文化产物作为媒介显现,但其本质不是这些媒介物,而是“人的活动”,应从人的生产实践方面去认识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