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翻译中的洋化与归化问题,洋化派与归化派各执己见,针锋相对,各有道理,却又都失之偏颇。实际上,洋化与归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另一方面,翻译又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的洋化与归化均有极端化之嫌。洋化与归化应是互为交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洋化与归化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服务于同一目的——获得最佳译文效果。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洋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翻译中的洋化与归化问题,洋化派与归化派各执己见,针锋相对,各有道理,却又都失之偏颇。实际上,洋化与归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翻译引进和再现源语文化;另一方面,翻译又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的洋化与归化均有极端化之嫌。洋化与归化应是互为交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洋化与归化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服务于同一目的———获得最佳译文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矛盾统一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异化与归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进行必要的归化.针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方法的选择,要求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到一个"融汇点":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改变原作的"风味",特别不会导致"文化错位".翻译的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上要归化,在"文化层面"上则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异化与归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这是由译者的性质和读者的要求决定了的;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具体运用中,译者必须讲究分寸,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与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但是,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译者都应恪守一条原则,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应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译者抱着"启迪民智"的功能目的大量译介外国小说,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小说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和实际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很强的"功能"意识,译文普遍存在着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范去化解源语文化形式的"归化"现象.这种"归化"策略的选择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与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和动机有关.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其原则正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翻译小说中出现的"归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洋化与归化是翻译操作中两种主要的表达和转换方式,洋化是翻译的必然趋势,归化是翻译的必要手段,过度洋化和归化都会给原作带来损失,只有在翻译中协调好文本、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方可平衡统一洋化与归化翻译,从而产生完美的译作.  相似文献   

7.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章就汉一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特定语境中的英语习语的关键.若从跨文化的角度,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解决习语这一特殊语言的翻译难题,既可求其易解,又可保存原作的风姿,准确地阐述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程度,使翻译效果达到对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常用的两大策略。从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文本特点和翻译目的出发,通过翻译实例,探讨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翻译中的应用。纯粹异化或归化的译文是不存在的,任何好的译文都是两种策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异化与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异化或归化的原则,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应用,在不同情况下作具体灵活处理。“Moment in Peking”这部中国作家笔下的现代英文版《红楼梦》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此类文章应较多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才能更好地换成目的语文化,更好地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1.
归化、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归宿 ,源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显著差异 ,并主要由目的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所决定。归化、异化是有阶段性的 ,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翻译的走向。归化、异化翻译对中国新思想输入和汉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归化、异化翻译不是绝对的 ,只能是部分归化 ,部分异化。在翻译中有意译也有直译 ,既要求同 ,也要存异 ,既要忠实原作 ,又要有创新 ,归化、异化两者对立统一 ,是翻译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查作为翻译策略的异化与归化这一对概念和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共存”这一假设。对该提法的另外的支持来自笔者的翻译实践。笔者发现具体操作一个文学文本的翻译时 ,归化与异化的合作往往是对译文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另外 ,翻译过程中对于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采用应视需要而定 ,不可预先设定。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是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信息,在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中找到恰当的印证,并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再创造的手法,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种再创作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诠释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尺度把握问题,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或英文写作。  相似文献   

14.
从关联论视角看应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过程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互明,因而,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应用翻译强调顺应的语文化规约,译文要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二者可谓不谋而合。鉴此,根据关联理论的原理,可以提出应用翻译中“归化”性明示和“异化”性明示两大处理手法,化暗含意图为明示信息,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提到翻译,人们理所当然地总是首先关心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于是,其中有的人因而总希望译文能与原作在字面上完全等同,他们以为这是译文忠实于原作的真正途径和目标,并且觉得非如此就放心不下。然而,这种实质上将翻译工作简单化的苛求,充其量只能在某些有限的翻译篇幅和文意浅近的文句翻译中得到若干满足,却不可能也不适宜以之贯穿于任何一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能动地指导着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城》英译本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他们用单一“归化”的翻译标准评判译文,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从译文202条注释对象入手,运用穷举法,着力探明《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究其原因,这种策略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翻译适应选择论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译品皆"适者生存"。此理论可以合理诠释异化与归化的关系问题。异化与归化是一个历史连续体,译文从异化走向归化需要经历三步曲:异化现象产生、接受目的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及适应生态环境、适者生存(归化)。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多元性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的绝对等值难以做到。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中就汉英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进行探讨后得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长短,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均有失偏颇。翻译研究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同台竞技,从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它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特色.翻译习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将文化意蕴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楚.习语翻译主要有两大策略,归化和异化.归化以译文为目标,方便读者理解,而异化则从源文出发,尽量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作者认为习语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