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自从巴贝夫领导“平等派密谋”以来,一百八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关于这位共产主义先驱和“第一个行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研究进展得十分缓慢,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才取得重大的突破。本文在介绍巴贝夫史学的新发展以前,简要地追述有关巴贝夫研究的演进过程。一巴贝夫和他的战友们在旺多姆受审判期间和被判决以后,督政府及其高等法院就不断公布对他们的起诉书和有关文件,其用心当然是为了制造迫害巴贝夫的舆论,诬蔑平等派的革命活动,为它们进行司法镇压的罪行辩护。巴贝夫被捕时在他的住处所没收的一切文件也同  相似文献   

2.
自从巴贝夫领导“平等派密谋”以来,一百八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关于这位共产主义先驱和“第一个行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研究进展得十分缓慢,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才取得重大的突破。本文在介绍巴贝夫史学的新发展以前,简要地追述有关巴贝夫研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格拉古·巴贝夫是法国杰出的革命家,是“平等派”运动的领导人,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躯。他在法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从苏联《历史问题》杂志上选译的格·巴贝夫的几封书信。这些书信概括地表明了格·巴贝夫的某些社会政治观点。从第一、二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格·巴贝夫猛烈地抨击了吉伦特派控制下的国民议会的工作,强调指出了工人由于失业和粮价上涨而造成的困难处境,因而要求在粮价问题上实行革命政策。特别是第二封信,即致巴黎公社总检察长肖梅特的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格·巴贝夫在这封信中阐明了他对所有制的观点。选译的第三封信是格·巴贝夫寄自旺多姆狱中的信。这封信是在他被处死前几个月写的。它特别清楚地说明,格·巴贝夫不仅在革命高潮时期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当革命处于低潮、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失败时,仍然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法国摩莱里、马布里和巴贝夫的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他们以较高的评价。恩格斯指出:马布里和摩莱里是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对于巴贝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的学说代表了当时无产阶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主要是在对古典人权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肯定了古典人权理论的历史进步性,又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包括人权的历史发展观、人权的阶级观、人权的主体观等内容。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人类解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60—1797年)是十八世纪法国“平等派”密谋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空想共产主义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思想家。1797年5月26日,巴贝夫牺牲在热月政变派的屠刀之下。但是,巴贝夫的思想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消灭。相反的,经过他的忠实战友邦纳罗蒂的发展和传播,在十九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坚持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权理论和人权立法盛行的秘密,以及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局限性,强调无产阶级和工人政党要善于运用人权武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人权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从社会科学界的研究禁区变成了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是旧的人权理论体系的解体和新的人权理论体系的重建。考察中国人权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可见思想解放为中国人权理论的演变提供了原始动力,将人权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为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和物质基础;多元文化为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多维研究视角;国际交流为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拓展和改变了人权学者的研究视野和思考方式。以上多种社会动因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了新人权理论体系的枸建。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权理论和人权内容的划时代变革,推动了人们在自由观念、人权内容、权利意识、人权理论和人权法理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很多人权悖论.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科技认识的加深,人们对人权悖论的调适,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0.
对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从指导思想、逻辑起点、逻辑内核、基本原则等方面做了逻辑建构,并指出未来发展的路径在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以理论推动人权实践发展,加强对西方人权理论的认识与批判,正确对待人权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11.
“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国家新干涉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主要错误在于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夸大了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美国来说,搞人权外交由来已久。然而,90年代以来,“人权高于主权”论广为传播却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人权高于主权”论的直接目的在于为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理论依据,逃避干涉别国内政的责任,服务于它们既定的国际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人权与主权关系理论在不断演变,从开始的“主权高于人权论”转变为“人权高于主权论”,再发展至“人权和主权平等保护论”,都对人权的保护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权保护也逐渐由单一的国内保护上升为复合的国内和国际双重保护。中国在坚持“人权与主权平等保护”的理论基础上,实施人权双重保护制度,并积极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人权国内保护和国际保护的协调发展和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权理论林林总总,派别甚多。今循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西方的人权理论进行简单检视。总体而言,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目前仍未超出"天赋人权"这一基本精神,皆具有唯心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虚伪性等特点。但我们也不能总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人权理论,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找准认清这种理论本质的应有视角。这样才能廓清人们在人权理论上的模糊认识,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权赖以存在的社会事实出发,对人权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二重性给以阐述,提出人权不仅仅是一项人之为人的权利,更是一项人之为人的义务,是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论证与事实上的认定,更是我们人类生命本体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是人权对道德升华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益与自由是人权的两个内在维度。西方人权理论的利益论与自由论之争,展示了人权研究的两个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的视角。马克思从利益论视角对西方人权自由论的批判,揭示出自由论的局限。但这种批判不应当被理解为是对人权自由维度的否定。中国近代以来对西方权利学说的接受,更多地是从利益论视角加以解读。这种解读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突破利益论本身的局限,从利益与自由平衡的角度来扩展人权理论的视野,并制定更加平衡的人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世界人权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世界人权运动演变的历程,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不仅推动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人权由消极意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向积极意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拓展,而且对世界人权文书的制定以及地方人权运动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促成世界人权发展多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义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价值目标,从正义理论审视罗素的核战争观,使我们认识到罗素核战争观体现的正义思想:一是体现了程序正义思想,他探究了避免核战争爆发的合理、公正的东西方和解程序;二是体现了人权正义思想,人类的生存和安全权利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素试图通过探究免于核战争破坏和危害的解决措施和方法来保护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权利,从而体现了其理论的人权正义思想,展现了他对人类最基本价值和尊严的重视;三是体现了其分配正义思想,在他探究人权正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暗含了他探究人类的每个人在生存和安全的权利的平等分配,期望人类的每一个人能平等地获得生存和安全最基本的人权权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在对近代资产阶级虚伪人权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政治解放对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分析,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利己的本性,人权与公民权的二元分立。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无产阶级的科学人权理论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