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僧茶不分家”,“自古佛寺多名茶”,“茶禅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佛教徒通过饮茶这一特殊生活方式达到“和敬清寂”意境与禅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又植根于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方式之中。本文作者率先对“茶禅一体”的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源流,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茶文化、佛教文化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种茶、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紹鴎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并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間"、"天井"、"畳"的布置,到"懐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其精神内涵,即和、敬、清、寂,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陆游一生酷爱品茗弈棋,形之于诗,有茶诗三百多首,棋诗一百有余,有的既写棋也写茶。这些诗写棋、茶之趣、之味、之道。棋与茶,既让人忘忧,又可以让人悟道。棋禅一味,茶禅一味,其构建的棋之境,茶之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趣味。棋与茶通可悟人,棋与茶,既参与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又成了一种“艺”,具有了审美的和形而上的“道”的意义。对陆游的棋诗、茶诗的研究,既可以为陆游诗歌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文学视野中的棋与茶的讨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泰山茶文化自唐代就有记载,北方茶文化即肇始于此。以道教占主导信仰的泰山地区,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茶禅文化资源。清初泰山名刹普照寺的住持祖珍禅师为泰山茶禅文化的承续与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祖珍既是禅宗名派临济宗的著名僧人,在清初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著有《石堂文集》。他"援儒入佛"的思想为"茶禅一味"的诗文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深刻系统的思想基础,而他为数众多的茶诗不但集中反映其茶禅思想,也代表了其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
“诗禅相通”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不少学者作了研究。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现代视野与框架对这个命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探讨了诗审美态度与禅的态度各自的内在意义,以及两者的同异,指出在西方美学没有引进中国之前冲国诗论家以禅沟通诗,以禅的态度沟通诗审美态度,是一种有理论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凯鲁亚克“垮掉禅”与中国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禅传播到美国之后受到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凯鲁亚克等垮掉派成员以及先前的美国文坛对禅的吸收主要是借用中国禅来反省自我文化,改造本土文化。凯鲁亚克的“垮掉禅”以疯狂、极端著称,在道德上超出了中国禅的界限。另一方面,“垮掉的一代”借鉴吸收了中国禅中“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顿悟,这使得“垮掉禅”背后深层次的精神意义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7.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8.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严羽提出“妙悟”说 ,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说明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以禅喻诗”的合法性在于 ,禅是一种具有审美、艺术化倾向的价值观。在此 ,严羽正是强调了禅的这一特征 ,以突出诗歌的审美本质 ,使文学从道德和本体的决定下走出 ,并复归审美本位  相似文献   

10.
禅与诗,一属宗教,一属文学,本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其旨趣也各有所归。然而禅与诗又不无相通之处,二者一经相碰,便擦撞出了不了之缘:由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到妙悟之说等,的确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一次双赢的沟通。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章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从化解茶事、忆“苦”思“甜”、意象清晰化、以“俚”译“俚”等方面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三峡茶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茶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分析三峡茶的历史发生、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从而为开发三峡茶文化 ,促使三峡地区茶事兴盛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14.
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客家人更是讲究喝茶的民系。数百年来,台湾客家人经受了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不仅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亦习惯于耕山种茶的产业活动。台湾客家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俗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加以呈现。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彰显台湾客家餐饮中的饮茶文化,并进而指陈未来台湾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崂山茶文化创新需立足于崂山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道教文化作为崂山文化的主脉,为崂山茶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道教文化与崂山茶文化融合,发展崂山道茶文化、养生茶文化与休闲茶文化,实现崂山茶文化历史与时代的接轨。  相似文献   

17.
茶经过药用、食用而发展到主要作为饮用,并由饮茶逐渐形成独立的全国性的茶文化。饮茶是我国最初茶叶发现和利用的一个质的飞跃,是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起源于巴蜀。  相似文献   

18.
唐代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迅猛发展的茶业、日益繁荣的茶文化、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外交活动及僧人频繁的互访留学等各种有利因素,为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广泛而有效传播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运输和外交往来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平台.唐代茶及茶文化向外传播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及海外诸国的饮茶文化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唐朝和这些地区间文化、科技、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对人们日常茶叶消费状况的调查表明,茶叶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学现象。当前的茶文化消费有保健文化消费、社会认同消费和审美文化消费等3种主要形态,以追求保健功效和社会地位为目标固然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日益增长,但后劲不足甚至会产生负作用。今日茶消费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朝着对大众的茶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行进的,整体提升茶文化的美学价值将是蒸蒸日上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农业文化资源挖掘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茶产业融合农业文化资源发展的有利条件:茶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农业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大和顺应地方产业培育方向等;从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茶文化休闲事业、开发茶文化创意产品和加强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基于农业文化挖掘的茶产业提升策略,以期依托农业文化资源底蕴的挖掘和利用,促进福建茶产业内涵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