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流域开发管理的目标模式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流域开发管理体制 ,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组织保证。在对我国现行流域开发管理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流域水资源开发的特点 ,提出了我国流域开发管理的目标模式 ,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一体化管理 ;并借鉴国外流域开发管理的有益经验 ,构建出我国流域开发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在科层管理体制下,分割的行政区域管辖和部门管理体制容易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陷入“碎片化”困境,从而偏离流域整体性治理和公共治理要求。为此,需要推动治理模式从科层管理向流域共同体治理转变,使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基于伙伴信任关系与共同利益形成参与、合作、共同担责的流域社会集合体。从法制层面看,为实现流域共同体治理目标,应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推动《长江法》立法进程,构建权义明确、多元融合的共同体治理主体制度,形成中央引导、流域管理机构协调、地方参与的磋商合作制度,构建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制度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流域共同体治理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江河流域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年来,在这一方向指引下,中国各江河流域纷纷探索具体的改革之路。文章选取珠江、辽河、长江三大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它们分别以“平等协商”、“统一集中”和“有选择性集中”方式实现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特色,进而总结了这些改革中的共同趋势与经验:即因地制宜设立流域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法制、提升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与地位、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机制。这些经验能为全国其他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4.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年来,在这一方向指引下,中国各江河流域纷纷探索具体的改革之路。文章选取珠江、辽河、长江三大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它们分别以"平等协商"、"统一集中"和"有选择性集中"方式实现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特色,进而总结了这些改革中的共同趋势与经验:即因地制宜设立流域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法制、提升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与地位、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机制。这些经验能为全国其他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我国房产管理存在职责不清、管理不规范、没有权威管理机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房产管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是城市规划功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在综合阐述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内涵和要素、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大多数城市规划体制的存在缺陷和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就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要调整规划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权限、加强规划人员培训和提高规划管理素质,以及改进规划管理方法以提高规划管理效率、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完整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机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存在行政权与出资人权利混淆的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使得国 有资产管理体制缺乏宏观的规划与设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缺乏权威和统一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应制定《国 有资产管理法》,建立权威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明确界定其性质、地位及其权限。  相似文献   

8.
水管理体制的法律思考--以水务局为中心的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以水务局为中心的水管理体制,存在着水务局成立之法律阻碍、水务局法律依据的缺失、现有的水法规滞后于水务管理实践、水务局同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关系不明确等法律问题.对此,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流域管理机构与水务局的职责分工、保障公众参与等法律方法对水管理体制予以完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水务局模式进行反思,明晰法律方法在水管理体制优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局限.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在田纳西河流域和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的过程中通过颁布专门的流域立法和成立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并不断加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改善了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流域管理成功的典范,对我国的跨界流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流域管理经验,我国应加强流域管理立法,提高和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权,加强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合作,增强流域管理中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提高公众参与流域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实践的积极性,改善我国流域环境生态恶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完善湿地保护立法已经势在诂行。应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湿地保护条例》以解决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在该条例中,必须明确以下两点:一是应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借鉴《湿地公约》规定的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的定义进行适当调整;二是解决管理机构的职责混乱问题,建立与湿地分级、分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长江保护法》是中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也是长江绿色发展的法律基础。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政策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意见》以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总结了长江流域司法实践经验,指出今后长江保护司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走向。司法政策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案件类型,示范了多样化的环境资源诉讼程序,对提升《长江保护法》的适用性有司法指引意义。未来司法政策还需完善气候变化类和环境治理服务类的典型案例,推行环境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补强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流域协调机制是现代流域立法成熟后的产物,长江流域协调治理与系统保护的整体目标之间存在不小差距,协调机制难以满足流域长期性管理的需求;协同立法机制仍有待完善以及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合作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长江流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推动流域协调制度完善,需要完成对流域协调机制的体系化建构,明确流域协调机制的法律定位和构成要素;要建立流域协调的实体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明晰流域协调的行政协作运行流程,确立流域协调的立法协作细化规则,加强流域协调法律实施的整体联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水治理立法存在立法欠缺和规范冲突两个不足,建议重塑立法理念、加强立法协调,制定综合性的《流域管理法》和《长江法》《黄河法》等专门法律,出台《节水条例》等法规和规章.针对监管体制不顺、联合执法程序缺失、长效协作机制匮乏等监管制度问题,建议衔接河长制、湖长制与法定监管机构的职责,开展流域水综合执法机构试点,完善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巡查等法律机制,加强区域和部门间执法协作,形成执法合力.针对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资格受限等司法制度问题,建议健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范围和程序,统一水治理司法尺度,放宽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限制,建立社会组织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研究建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中国经济形成了转型且区域布局发生了变化,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是中国转型区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立足世界贸易竞争和本区域发展,本文提出了需要有相配套的长江三角洲准区际统一资源环境保护法和区际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中国国际私法的若干建议,目的为使该区域经济贸易具有持久发展的法律保障作为基石。  相似文献   

15.
流域治理的整体性为“空间思维”指导流域法治的重塑提供契机。黄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的环境社会关系、落后的管理体制机制、突出的法律供需矛盾构成黄河法的生成背景,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管理—法律”空间属性成为黄河法的生成动力,循此所生成的黄河法应当具有独立性、系统性、非凡性和中观性特征。在基本理念上,黄河法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管理体制上,黄河法应当修正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的主辅关系;在事权配置上,黄河法应当按照“中央—流域—地方”的三维层级界定权责;在制度设计上,黄河法应当对流域基本制度进行体系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方案。《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长江司法保护是回应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宏观目标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长江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大量设立,以生态空间为中心实现行政权与司法权的衔接并作为生态修复责任的实现场域。作为司法能动的体现机制,其反映了长江司法保护从“纠纷解决”的形式正义向着“以生态修复为中心”并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的实质正义进阶。长江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实质正义进阶实现包含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目前虽然满足了初步要素构造,但在程序与实体的深层价值实现都存在提升空间。未来长江司法修复基地应当细化程序构造并衡平实体利益,秉持程序正义的稳定性与实体正义的开放性结合特质,实现立体化的长江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水灾不仅给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而且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水灾的频繁发生 ,是长江流域不合理的垦殖导致大幅度水土流失和河湖淤塞、水位抬升的结果 ,归根结底是流域生态安全体系严重失控所致。只有尽快建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减轻长江水灾的危害 ,确保国民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生态安全网、生态战略点以及生态脆弱区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流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流域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落后的流域旅游经济形成强烈反差。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省同时也是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一个区域,后发优势明显。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等方面论述了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世界级城市群如波士华城市群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三角城市群虽然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但是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发展面临着协调制度及协议规划的约束力不够,交通设施存在重复配置,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现象严重等问题。而长三角城市群GIS的建设可以为城市群管理或协调机构提供管理平台,为城市群城际交通及布局提供规划支持,为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协作提供决策支持,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分析工具。美国城市群GIS的相关实践——MetmGIs对长三角城市群GIS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长三角城市群GIS的建设可成立GIS建设委员会,并在充分调动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