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黄存垣 《老友》2013,(4):60-61
中国人有饮茶的习惯,且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有茶筵,即以茶宴客。唐代以后,饮茶风盛,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皆多喜好。宋代茶宴遍行全国。明清以后,大江南北,茶坊林立。迄今的茶话会,以及民间的茶汤会社或宗教仪式的茶汤会,无疑均为茶宴的遗风。作为社交的礼仪,茶宴雅而不俗,俭而不吝,又合养生之道,有益于身心之健康。  相似文献   

2.
金谷游宴人物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元康六年的送行游宴为高潮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西晋文学的认识。但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对这一活动(即便是金谷游宴)的基本情况还所知甚少。本文即在兴膳宏、徐公持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爬梳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或确认、或推测、或否定,使原先模糊的情形逐渐清晰,为更进一步的相关探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3.
"吃讲茶"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一种专门的解纷习俗。它的解纷模式属于不同于国家解决和个人解决的社会解决模式。这一模式以临时集会的形式,以茶馆为纠纷解决场所,以"中人"或茶客为解纷主体,将民间调解与民间审判有机结合。它所走的多元化解纷路线、它对民间和谐文化元素和民间公共舆论场所的利用等因素,对于矫正中国今天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诉讼单边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本来产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源始于中国,但在众多的中国古籍中却始终没出观“茶”字。非但是“六经无茶字”,连史记、汉书中也未发现茶字,直到隋后才逐渐普遍起来,至唐中叶陆羽(733~804)著茶经,就已能集茶事之大成。北宋时代,饮茶、斗茶、茶会,茗战之风在达官贵人中极为盛行,甚至连大臣皇帝也都论起茶来。宋徽宗赵佶(1082~1135)著“大观茶经”,蔡  相似文献   

6.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女孩“头发宴”成人仪式历史久远,富有内涵,是目前藏区仅存且仍在延续的一种文化传统。仪式过程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由准备阶段、迎客、落座茶、宴会、回礼等环节组成,形式多样,集文化与娱乐于一身,其中蕴含了藏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多种文化因素。在人类学理论层面,阐释头发的文化意义,并与《祈颂姑》进行比较,探讨“头发宴”的社会文化内涵——舅权和礼物馈赠,揭示藏族传统婚姻家庭结构、财富观念、人际网络与社会资本等社会事实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我校“学术茶会”自年初组成以来,多次进行学术漫谈活动,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支持。聂大江校长在第四次学术茶会上即席讲话,肯定茶会这种形式,勉励大家畅谈学术观点和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启迪新的学术思想,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惨透与合作,以便在边缘学科和新型学科方面作出成绩。他认为,这是新生事物,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在6月上旬的第六次学术茶会上,生物系张鹏云付教授;地质地理系李吉均付教授、鲜肖威付教授,经济系魏世恩付教授;历史系刘光华付教授等同志到会,专门就黄土高原发展战略的可行性问题作了学术探讨性发言。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尝过醉酒的滋味,但很少有醉茶的经历,或者已经醉茶了本人还不知道。有许多人对饮茶会醉的说法,觉得不可思议。其实,饮茶真的会醉。特别是在身体状况和茶质相抵触的时候,醉茶的可能性就更大。一般情况下,醉茶的症状是心悸、心慌、冒冷汗、恶心等,有的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醉酒可解,醉茶同样可解。当发现有醉茶的症状时,可以立即喝一杯牛奶,醉意便会很快消失。如果没有牛奶,吃两三粒牛奶糖,也可以起到解醉的效果。饮茶不当也会醉@成日至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中期以前,集会诗歌不以人际关系为表现重点。元拓时期,苏门文人的亲密关系与频繁唱和促使集会诗歌渐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观照焦点,普遍形成一种“人我对举”的表达模式;发展到极致,即形成面面俱到、揄扬群公的“八仙体”。北宋集会诗中“人”“我”关系的观照视角、表达模式变化显示了北宋诗人对诗歌交际功能加深认识与自觉运用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不门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一向是文学力图表现的重要主题。英国著名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于日常的平凡生活中,捕捉瞬间的变故,通过女主人公萝拉的亲身感受,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主题。小说行文如山涧小溪,清澈幽深,、潺潺如诉,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花园茶会》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以薛瑞敦家的花园茶会和以事故身亡的工人斯考特的家为中心的两个场景。  相似文献   

11.
诗社在北宋开始发展,它是文人群体的一种新型集会形态。诗社因宋代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以及社会分工发展的背景而形成规模。北宋诗社有两种情况,但未截然区分。从文人集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北宋诗社的发展体现了文人集会活动内容日益向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集中的趋势;并显示出北宋文人集会重心日益下移、文学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中央分散到地方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但学术界还很少研究。这里以毕沅辑《苏文忠公生日设祀诗》为主要依据,对他主持的“苏文忠公生日设祀”集会唱和进行专门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1月2日下午2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茶话会,给寒冷的榕城带来了红红火火和阵阵暖意。在茶香的氤氲中,《海峡茶道》的茶友们来到福州世欧王庄的营销中心,欢聚一堂,用香茗沟通友情、传递祝福,溶人在世欧王庄营销中心那浓浓年味中,场面十分热闹。大家都说,用这清香悠远、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或方便.往往把具有某方面类似性质的事物放在一块视为一个整体。整体思想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这种整体的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就是集会的概念,它是整个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高中一年级代数课本中第一章就讲述关于集合概念的有关基础知识,例如:集合与对应;元素与集合间关系,集会问的简单关系;集会中简单符号使用等。学完了这一章,在以后数学内容学习中,不少学生不知这一章有关集会的知识和其它数学内容有什么联系。其原因就是有的数学教师忽视了把集合的有关知识渗透到…  相似文献   

15.
少先队知识     
《新少年》2009,(10):48-48
一、少先队队会 1.大队会。是以集会形式举行的大队全体队员参加的少先队活动。如大队主题队会、各种大队集会等,是少先队的大型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1-2次。  相似文献   

16.
1月17日,本刊编辑部举行迎春茶话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杨波、于明涛,常务副会长、副会长伍绍祖、逢先知、有林、郑幼枚、李树文、梁柱、马蓥伯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宣传出版部门和部分企业的同志出席了茶话会。在充满欢乐、喜庆的迎春茶话会上,杂志社社长郑幼枚代表本刊向大家祝贺新年,感谢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本刊主编马蓥伯介绍了刊物一年来的办刊情况。有关同志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杂志取得的成绩,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提出了建议。书画家们在茶话会上挥毫写字作画助兴。本刊举行迎春茶话会@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7.
"夸富宴"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在馈赠的背后,隐藏着交换的动机和保证交换得以顺利实现的暴力机制。它与后世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诸多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也存在"夸富宴"这一习俗,《诗经》中的宴饮诗便与"夸富宴"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于永海 《老友》2015,(4):67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环保之国,以前只是耳闻,直到前段时间亲临德国,我才真正见识了德国人“把环保精致到每一个细节”的生活态度。为了迎接我,好友斯蒂安精心准备了一桌小宴。由于待会儿还要开车去办事,所以他没有安排喝酒,只是买了些瓶装水。他说:“中国有句话叫作以茶代酒,我们就以水代酒吧!”虽然没有酒精的刺激,但在网络里神  相似文献   

19.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20.
凌风 《今日南国》2006,(19):29-29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性的茶艺活动。中国的茶艺从唐代开始便逐渐传入东南亚各地,而且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新加坡虽然是种族多元化的国家,但是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习俗下,各民族很多都能彼此接纳对方的风土人情,所以在茶艺文化方面,也能够以生活化的推广方式,慢慢走进异族同胞的日常生活里,茶艺俱乐部也将积极地把喝茶的风气与情趣带入每一个家庭。提到新加坡的茶艺,总少不了在新加坡市民生活中所熟悉的“肉骨茶”,因为肉骨茶是新加坡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