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日文化差异的社会根源探究——以儒家“忠孝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虽然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共性的背后却隐藏着本质的差异。文章试从儒学的“忠孝观”着手,通过对两国“忠孝”文化差异的比照,认为现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日本是封建本位的社会,两种社会类型的差异是导致两国儒家文化差异的社会性根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化塑造的过程与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文化的发展催生了大众传播事业,而大众传播的理论完善和实践积累也同样影响了文化的塑造和发展。然而,应该看到,大众传播中传播内容庞杂、传播方式僵化、传播技术制约、传播把关薄弱、传播功能异化等消极因素使得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文章归纳了大众传播与文化塑造的关系,分析了大众传播消极因素及其产生原因,总结出大众传播的消极因素在文化塑造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推动大众传播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对中国当代文化塑造发挥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齐家治国、尊老敬长、“先天下忧”、创业兴邦、“终极关怀”是儒学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便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面对当代社会的各种冲突与危机,可从儒学人文精神中获得诸多启示,并力求把“修身与教化”、“礼”、“富裕”、“民主政治”、“中庸”等应用于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使儒家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发扬,体现其应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移动短视频平台已深入影响大众日常生活,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的大众传播有必要发挥其作用。从助力逻辑维度看,移动短视频平台具有基于算法推荐的定制化传播和鲜明场景性、链式传播和多中心裂变式传播并存、再中心化、互动性等传播特点,能够为主流价值观话语大众传播提供显著益助。从助力愿景维度看,基于移动短视频平台的主流价值观话语将呈现多样面貌,根据时间、内容与受众的不同,可分为近期面貌与长期面貌、局部面貌与整体面貌、简单分众式面貌与深入分众式面貌三组呈现样态。从助力症结维度看,移动短视频平台助力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大众传播面临诸多挑战。从助力对策维度看,要聚焦“PGC模式+UGC模式”的生产模式优化、“算法推荐+人工把关”的推送方式强化、“规制完善+监管有力”的传播保障细化、“模范引领+大众推动”的传播氛围浓化,推进移动短视频平台助力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大众传播的精准实践。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现乡村传播结构与社会结构始终存在互嵌与协同演替的规律。乡村传播结构脱胎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比照阿尔弗雷德·舒茨将“社会世界”四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和“后人世界”的社会类型理论,可以把中国乡村传播结构变迁分为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阶段,其中乡村传播结构系统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前人世界”的中国乡村社区以人际传播和家庭内部的初级群体传播为主,组织传播多为一种摆设,大众传播已经萌生,国际传播雏形初显,但后几种传播模式对乡村社会发展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周遭世界”虽然仍以人际传播为主,但乡村组织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强,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渐兴起;“共同世界”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各种传播模式共生共存;“后人世界”新媒体传播迅速崛起,大众传播式微,组织传播弱化,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但整个乡村传播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变大,对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儒学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与会者从儒学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儒学与当代政治文明、儒学与科学发展观等角度探讨了儒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儒学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与会者从儒学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儒学与当代政治文明、儒学与科学发展观等角度探讨了儒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一种教化之学,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教化功能,但在社会、时代诸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儒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却不尽相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以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汉宋儒学家,以天人合一为教化理想,以礼义纲常为教化内容;以黄宗羲、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世启蒙儒学家,以民本、平等为教化理想,以开启民智为教化内容。儒学内含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价值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儒学仍有其借鉴作用。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同时融汇当代中外先进文化,才能成就当代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敬语是日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否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启示,并如何接受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在敬语意识上的影响,通过儒学在日本历史中的演绎过程以及日本敬语现象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两种坐标,特别关注伦理意识在其中的影响力,对此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发现:敬语现象既是日本引进儒学伦理并使之日本化的结果,又是它在日本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一次特殊映照。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儒学伦理成为日本文化积淀乃至一种文化精神的过程,同时,佐证了敬语意识从肯定性的敬畏神格出发,到走向人的忠孝礼义以及泛道德,最后再回归恭谨即对于他者的尊敬待遇的一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生"的伦理。儒家围绕着"生"与"天"、"生"与"命"、"生"与"性"、"生"与"德"等多重关系,以及求"生"、养"生"方式等多个方面,赋予了"生"以深刻的伦理内涵,从而形成深刻的儒家"生"之伦理思想。儒家这种"生"之伦理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及当代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的概念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家均然。但百家所论之"道"的涵义各不相同。儒家的"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功能于一体的本体性概念,有多种涵义,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儒家之"德",是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儒家思想逻辑中,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道"是根本之德,是"体","德"是道之体现,是用。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儒学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仁"与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和、敬等)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和、敬等是道之用。历代儒家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就根本之道而言,都指仁道。但对体现"仁"道的"常德",认识不尽一致,有四维、五行、六德、八德诸说。文章认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的价值视野而言,还是以"一道(仁道)五德(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比较恰当。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失落,正在呼唤儒学的核心价值。作为"以道自任"的儒者,应该自觉承担起弘道责任,为弘扬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为建设民主文明、多元和谐的的未来世界而克尽其责!  相似文献   

13.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在文本研究基础上,发掘"社会价值",拓展并深化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然而,在拒绝辩证法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的视域,马克思的价值观要么被描绘成"价值无涉"纯粹相对主义的道德怀疑论,要么在"公正和自我实现的绝对道德原则"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谴责;本文从价值观的核心"正义"出发,探源马克思社会价值,并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论辩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揭示马克思社会价值特质并给予实践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阐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义理,试图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开运用,因之而豁显其相关的意义治疗学思维。首先,笔者阐述了撰写《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的因缘,并借此表达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之追求本土化的意愿。之后,文章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贵德、慈俭虚靜、自然无为",佛家之所重在"悲智双运、涅槃寂静、缘起性空"。进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他著重人伦教化的落实,并开启主体的自觉性,是"我,就在这里"。道家重在"慈",他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是"我,归返天地"。佛教重在"悲",他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廓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是"我,当下空无"。之后,文章对于心性之学所可能展开的心灵意识之诠释做了大略之理釐清,并因而对于"道、德、理、性、气、情"及"志、意、心、念、识、欲"等做了话语的转化,试图呼吁本土心理学的辅道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15.
布迪厄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所提出的“惯习”“场域”“文化资本”“符号暴力”等实践观念在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正或反地翻转西方传统哲学的同时,也践习着西方实践哲学内容大于形式的优良传统,并且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代表.布迪厄实践观念的发展总趋向则是真理的不断具体化过程——无限逼近真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领袖、组织、媒体、参观、会议等几个方面的合力作用,使“农业学大寨”运动成为当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分析其政治传播过程,对当今党的政治传播机制创新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商人与儒学——以明清甬商、徽商、晋商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明清甬商、徽商、晋商为例,分析商人与儒学的关系。三地儒学各有特性:浙东学术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经世致用;朱子之学强调"理"与"礼",主张于书本求索;傅山之学强调"因时取济",博杂而无所统系。三地商人对待儒学态度不同:甬商对浙东学术不即不离,徽商对朱子之学过于沉迷,晋商对傅山之学过于疏远。三地儒学对商人影响有别:浙东学术影响甬商是隐性的,朱子之学影响徽商是显性的,傅山之学影响晋商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8.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东南学道之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子游氏之儒"及其开创者言子研究寥寥,至今知之甚少。本文就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基本思想、荀况为何竭力贬斥"子游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一个以全面安排人间政治秩序为目标、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秩序理性主义,它把追求“王权主义→小康社会→大同世界”。作为自己的求索路径和理想归依,并以天命、人性、阴阳这三个基本哲学命题为本体论依据,建构了一个王权主义为核心价值目标,以“己-家-君(国)”为秩序主体、以三纲五常为秩序规范、以家长式权威为秩序力的精巧的君主政治秩序样式。这一秩序样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持久的运行,其根源在于儒家将“君权神授”、“血缘认同”、“古远传统”、“精英崇拜”分别作为了其政治秩序合法性资源的形上基础、宗法基础、历史基础和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