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人雷平阳创作了大量贴近社会现实、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诗作。在他的作品里诗人真诚的吟咏大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眷念,同时也在诗作里表达了他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为破坏大自然的担忧。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诗人在他的作品里希望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守望栖居的家园、回归诗意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人和电影大师兼具的双重身份,阿巴斯将诗的元素灌注到他的电影中,赋予他的电影一种浓郁的诗性底色。阿巴斯电影的诗意主题,表现为对生命的沉思与拷问、对童心和大自然的赞颂。这一方面是伊朗传统哲学对阿巴斯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伊朗当代和古典诗歌的熏陶。阿巴斯电影的诗性结构,具体表现为诗化的叙事结构和真实与虚构的无痕切换。阿巴斯一直在电影中追求一种生活流的叙事形态,而与这种叙事形态相适应的就是他的长镜头美学和象征、隐喻等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3.
张炜是个大自然的歌者,长期思考人生与自然,是一位最具生态意识的小说家。特别是《刺猬歌》,渗透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他通过描绘自然的灵秀以及与人的和谐关系,讴歌自然;通过工业技术批判和欲望批判,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通过回归自然,建构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杨文丰是我国近年来热衷于生态散文写作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态散文一方面从自然生态与人性生态的层面切入,表达了对"诗意地栖居"的生态意蕴的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巧用警策、仿拟、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建构诗意化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5.
超越现代性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选择,而纯然批判性、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必须渐渐让位于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生态文明无疑是超越现代性的最佳选择。生态文艺学的兴起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后现代建设意义,它促使文学重新履行对大自然的守护功能,并能够深入地阐释文艺审美本质,具有促使文艺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生态文艺学志在重建宏大叙事,再造深度模式,为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换找到一条最好的通道,也能够弥合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现代性罅隙。  相似文献   

6.
理查德.瑞吉斯特提出的未来主义范式、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原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未来主义范式包括: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三维而非平面是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通过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人与自然平衡的原则包括: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通过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他的理论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可行的方案,对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诗意生存成为人们的普遍向往。《秘密花园》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揭示了作家伯内特的生态观和她笔下诗意生存的乌托邦的现实意义。小说中,伯内特赞颂大自然的美好,表现儿童与自然互生共融的奇迹般的关系,指出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是解决人类精神危机的一副良方,同时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刘庆邦是近年来小说界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回归传统和生活本原意义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小说的叙事风格值得关注。本文试从政治观、爱情观、心理、细节四个方面阐述作家带给阅读者的诗意感受  相似文献   

9.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0.
绘本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语篇体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少有研究关注儿童绘本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取向,而这对儿童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鉴于此,文章基于社会符号学理论,对儿童绘本《你好!大自然》进行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并探讨图文互补生态叙事策略,旨在为儿童绘本的生态评估提供思路,并为其编写提供策略。研究发现该儿童绘本中文字与图像协同建构语篇生态意义和观念,整体呈现有益性生态表征。儿童绘本的生态叙事策略包括个性化参与者角色、叙事视角同时空视点交叉转换和强化静态视觉信息呈现等。   相似文献   

11.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著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文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13.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精神的内在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古歌内容丰富,艺术题材广泛,其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平等共生的特点,并且充满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和可贵的诗意情怀,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文章试图对苗族古歌艺术的生态意识作一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梁希先生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生态美是“美术化”、“天然化”与“民众化”的统一;对生态审美的体验与追求中的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实现生态美必须发扬“敲林钟”精神等方面.他的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认为,人与万物同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具有同源性,人与自然生态不可分离。因此,陶渊明的田园回归就是人性与山水自然在生态上的本质呼应,而他的家乡浔阳柴桑则为他回归真性提供了一种可能,使他产生了返朴归真的生态心理,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同时,陶渊明所开创的委运顺化的"新自然"人生观形成了他生命的稳态,多维的生态位也使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和情韵。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诗歌辉煌时期的诗人,吴投文的诗歌创作历程对应了其人生转型的几个重要阶段:从狂热,到沉寂,再到回归,终至成熟。他的诗歌既无学院知识分子的玄秘,也没有一些民间诗人的随意,而是在孤独言说中剖析自我,寻找创新的可能,在生命体验中保持人文关怀,以求美感的再现。他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越发显得成熟、大气,与其诗歌批评和文学研究形成互动,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戏剧最崇高和惟一有意义的功能便是对生活作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并把这种宗教传给人们。"在奥尼尔看来,戏剧不仅要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还应赋有诗意的美学价值。象征意象,是奥尼尔悲剧美学的载体,它对生活所作的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使其悲剧洋溢着诗意的美感;分裂与对立,是构筑奥尼尔戏剧美学思想的内核与基因;奥尼尔对希腊英雄悲剧传统的继承,使悲剧回响着崇高美学的激越之音;而对处于现代荒原上的人类困境的绝望探索,使这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不可避免地遁入虚无的幻美之境。而奥尼尔的悲剧传达出的深邃的美学意蕴则是建立在其悲剧真实性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