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公众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逐渐趋于开放,但是在主流异性恋文化与话语主导之下,同性恋群体依旧遭遇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歧视。文章通过对22位同性恋者的深入访谈探讨同性恋者如何适应不同的场所并实现繁复的场所转换,揭示了同性恋者在"同性恋"与"家庭"、"婚姻"、"工作"、"公共"等场所转换时所面临的痛苦和困境,提出同性恋者场所转换适应性建议,为同性恋群体更好地与主流人群和谐共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的宗教是产生恐同症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宗教话语和道德实践中同性恋行为与非生殖的异性恋行为共同遭受惩戒。促成同性恋身份的现代性条件本身孕育着恐同症,同性恋特质与工业社会的科层制组织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的竞争性人格和商业精神格格不入。在“文化失范”和“道德恐慌”的压力下,社会倾向于将性越轨视为社会失序的象征,同性恋群体成为“社会病态”的替罪羊。在文化阐释的范式看来,恐同症是“性别主义的武器”,同性恋对居于支配地位的性别意识形态构成了威胁,攻击同性恋者有助于强化既存的性别阶级结构,因而恐同症成为对性别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3.
禁忌的舞蹈--后现代语境下的华语同性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表现另类生存与情爱的影片——同性恋电影出现在华语银幕上,俨然成就了一种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另类的存在,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出现无疑具有某种深刻的暗示.在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长期遮蔽下,同性恋及其文化只能生存在幽冥的角落,而同性恋电影则试图走出禁忌的囚笼,演绎出一番别样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4.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之一,但曾长期遭到禁止和迫害,其法律认可和社会认同的历程坎坷不平,有时凸现希望有时跌入绝望。同性恋禁令体现其社会认同的艰难步履,与特定的国家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有关,也与主权话语、性别身份划分和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同性恋解禁法令及其重大事件体现了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社会进步,颠覆了传统性别僵化的二元"自然"划分,其社会认同对人类寻求各类平等的路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同性恋相关法令及其重大事件绝不仅仅与性别和性取向有关,而是人类身份、科学认知、价值取向、群体范畴、政治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综合表征,折射出人类自我认识和科学解读其性本质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5.
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从古到今对同性恋态度一直比较温和,同性恋现象还进入成语和文学作品,自宋朝以来的封建禁欲主义(异性之间),相对扩大了同性恋产生的机会,我国新刑法(1997)也将鸡奸罪名取消。因而,限制异性交往,纵容同性交往,使中国有适宜产生同性恋的社会基础,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产生同性恋心理的群体。而又由于同性恋者很难拥有自己满意的生活,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痛苦。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共同积极关注并予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向度上讲,弱势群体是具有特定亚文化意识,与主流文化意识之间易产生心理拒斥、隔绝等现象,在主流社会中经常性处于意识失语或意识表达纷乱境况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该群体亚文化意识与社会主流规范体系的疏离,也是由于该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孱弱性、利益诉求话语权的缺失、利益表达渠道的非常态性等所致的意识表达失语.为此,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改造其贫困亚文化,促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效对接;同时要强化他们的媒介话语权,提高他们的意识表达能力和意识表达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功能透视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其主流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世纪 60年代的民权运动推动了两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旨是把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两国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各民族文化群体不分种族、性别和社会阶层都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多元文化教育是两国时代发展的产物,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种族歧视,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导引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责任,必须走在弘扬、发展、创新社会文化的前列,特别是要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新时代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发散源。大学校园文化对伦理个体、伦理群体和伦理整体之熏陶与浸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其借助伦理个体、伦理群体和伦理整体对社会成员、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辐射,正是其伦理内核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孽子>是台湾第一部正面描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放逐"为主题,对处于边缘文化的同性恋进行了关注,展现了一群由孩子、老人等弱势群体所组成的同性恋边缘人被社会和时代放逐的悲剧人生.这种关注是白先勇创作视点的一次转移,虽同样是放逐主题,但他所关注的放逐对象已由普通大众转向了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与边缘人.通过对弱势群体这一边缘人的关注.作品的批判指向由人向社会转移,由此展开了对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尖锐批判,既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帝造人,亚当与夏娃生理上的互补缔结了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然而,上帝是否也制造了感情?生理上的互补是否意味着心理的必然依赖?同性恋,在若干年前为人所诟病、所耻笑的现象,伴随着媒介话语的开放,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视野。2005年9月8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开课以来,场场爆满。9月2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在北京,你甚至会看到一对对同性恋者拥抱着进入他们的聚会场所。无论你是尊重抑或鄙视,无论你心生怜悯抑或满怀敌意,这个群体毕竟正真真切切地在主流社会中浮现。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听到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上帝造人,亚当与夏娃生理上的互补缔结了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然而,上帝是否也制造了感情?生理上的互补是否意味着心理的必然依赖?同性恋,在若干年前为人所诟病、所耻笑的现象,伴随着媒介话语的开放,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视野。2005年9月8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开课以来,场场爆满。9月2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在北京,你甚至会看到一对对同性恋者拥抱着进入他们的聚会场所。无论你是尊重抑或鄙视,无论你心生怜悯抑或满怀敌意,这个群体毕竟正真真切切地在主流社会中浮现。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听到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3.
上帝造人,亚当与夏娃生理上的互补缔结了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然而,上帝是否也制造了感情?生理上的互补是否意味着心理的必然依赖?同性恋,在若干年前为人所诟病、所耻笑的现象,伴随着媒介话语的开放,如今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视野。2005年9月8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开课以来,场场爆满。9月2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在北京,你甚至会看到一对对同性恋者拥抱着进入他们的聚会场所。无论你是尊重抑或鄙视,无论你心生怜悯抑或满怀敌意,这个群体毕竟正真真切切地在主流社会中浮现。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听到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同性恋者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受西方男性研究和男性特质研究的影响,学术上很有必要关注中国的男性同性恋者。作为弱势群体的男同性恋者正在努力融入主流文化中,但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其处境又非常尴尬。中国男同性恋者受西方同性恋运动的影响衍生出其独特的话语,并为其话语权与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而努力着。理论上,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和酷儿理论有助于客观科学地研究同性恋者的话语及其身份认同,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观念。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人,同性恋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行为认知上有独立、理性的思考,其对同性恋的认知及看法是衡量整个社会认知和观念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抽样调查为主、访谈个别同性恋者为辅,抽取广西财经学院55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研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是比较浅显的,但他们对该群体的接受程度是乐观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他们对该群体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对同性恋者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lt;孽子&gt;是台湾第一部正面描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放逐“为主题,对处于边缘文化的同性恋进行了关注,展现了一群由孩子、老人等弱势群体所组成的同性恋边缘人被社会和时代放逐的悲剧人生.这种关注是白先勇创作视点的一次转移,虽同样是放逐主题,但他所关注的放逐对象已由普通大众转向了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与边缘人.通过对弱势群体这一边缘人的关注.作品的批判指向由人向社会转移,由此展开了对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尖锐批判,既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性理论思潮。酷儿理论向传统观念意识提出挑战,主张打破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常态/非常态的界限,彻底改造人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处于边缘化的酷儿们在主流文化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酷儿理论的基本主张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异性恋/同性恋二元对立的批判及对男性/女性二分结构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莫瑞斯>折射出福斯特漫长艰难的对同性恋本质和内涵的探索历程.<莫瑞斯>的三个主角莫瑞斯、克莱夫和阿列克映射出了福斯特人生不同阶段对同性恋伦理观探索的侧影,表征了传统社会的异性恋主流话语和价值取向对同性恋的重压,同性恋者自身的焦虑和困惑以及痛苦的身份认同过程.作者生前拒绝出版此书和书中对同性恋行为描述所体现的含蓄陈述的风格、那欲言又止的情感表征了那不言之下的蕴藉:同性恋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特征和双重诉求,但其身份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焦虑和困惑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李银河 《社区》2008,(22):48-49
同性恋,这种以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已经不再是禁忌的话题。央视网站上的一项中国同性恋状况调查显示,有61.1%的网友对同性恋现象表示理解并支持这个事情。在调查“同性恋是否会影响工作选择”的问题中,回答“否”的中国人占到了九成,超过美国86%的数据。不少学者纷纷撰文表示:中国对同性恋的容忍度正在逐渐扩大,这种豁达的态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