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区“场域”内的农民工、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为立足点,通过对长春市D社区的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所造成的身份分类、利益冲突与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2.
通过时兰州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对目前农民工身份自我认同的状态、形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网建构的失败、以及在城市生活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自卑感、谋生的艰难感等心理感受,导致了农民工目前身份自我认同的模糊现状,说明农民工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是一个相互构建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其身份的自我认同正处在一种从"表面接纳"向"心理接纳"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追求上,已从第一代农民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动机,转向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第二性动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却日益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采用多分类回归和交互分析方法,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心理压力、工作经验、技术级别、居住环境、社会排斥、工资和年龄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生活环境和社会排斥四个方面提出旨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合理界定自我身份等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自我认同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虽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认知杂糅,但其向上社会流动的意愿很强,自我认同正积极向城市融入转型。就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认知与城市人身份认知二者成线性关系,他们的人口学变量与工作情况对其自我认同的影响趋同,而打工情况对社会地位认知的影响更广泛。  相似文献   

7.
对厦门市、长沙市与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从城市融入的结构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由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因子构成;从城市融入的现状来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产生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程度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其大都处于"半城市化生存"的边缘化状态;而从城市融入的进程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在社会融入、心理归属、经济适应与身份认同等4个维度上存在递减关系,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强烈地融入城市的主观期望与其客观融入"事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9.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对其与城市的适应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区389位农民工为例,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城市农民工因制度阻断和角色中断而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形成了地域上城市认同度较高,社会关系上的城市群体认同度较低和自我身份定位城市人认同度较低的尴尬社会认同形态.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化,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自身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从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和提高社会认同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12.
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从身份认同、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四个困境: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多维身份的认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模糊;低收入、低保障、高权利意识使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认同缺失;户籍、分配及相关权益等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制度认同受阻;价值观多元易变及价值选择的实用主义泛滥致使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认同迷茫。需要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地位、健全利益保障体系、加强各项制度建设、重塑政治认同主体等四方面出发,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籍,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年。身份认同是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就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结合访谈得到的资料,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情绪体验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具有关系和结构两重性的特征,整个中国社会将个人、家庭与国家都纳入到这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中。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建立在关系之中,获取身份是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动机所在。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通过中国人的人际信任过程和人际关系动机两个方面来展开。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银川市八零后回族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依旧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八零后回族农民工对城市抱有既排斥又向往的矛盾心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阶层流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下,大力提高回族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加速社会保障、户籍和土地制度等涉及民生的改革,是促进八零后回族农民工对其身份正确认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银川市八零后回族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依旧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八零后回族农民工对城市抱有既排斥又向往的矛盾心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阶层流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下,大力提高回族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加速社会保障、户籍和土地制度等涉及民生的改革,是促进八零后回族农民工对其身份正确认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迁移经济理论,本文构建了子女随迁、身份认同影响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分析框架,并利用全国5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随迁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城市消费,其中,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在子女随迁与农民工城市消费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从农民工消费结构看,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消费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促进农民工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民工城市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8.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建构亲密关系与接入社交网络的代码,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青少年会在社交场合选择使用手机作为自我隔绝的一种途径,造成“在场的缺场”,却与外部空间的他人产生认同。手机虚拟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借助手机消费来表达和传递意义,表现其生活方式,建构身份并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但他们容易被消费欲望所俘获,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感官化和肤浅化。  相似文献   

19.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第一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群体生态和个体追求特征。在个人发展诉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权益平等、寻求在城市中的归宿感以及角色转换。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制度性歧视";二是缺乏话语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三是"工厂专制政体"下劳动环境条件的恶劣;四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为突破困境,要进行制度纠偏、疏通利益诉求渠道、改变"工厂专制政体"和建立"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