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建于1990年的北京,到2012年3月10日完成1000讲,是一个由天文学研究、地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人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中老年学者组成和主持的民间性质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潮流中,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综合学术研究,发掘中国古代自然国学整体论思维的资源,对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关注人地关系的矛盾及解决,是一个全开放、纯公益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二十余年来,围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国自然国学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的复兴、民间科学研究的振兴、科学观念辩证、复杂系统的整体论科学思维的发展、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等主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探索。讲座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保存一方学术净土;种一块整体论与还原论优势互补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2.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3.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一般人看来,“国学”属于人文学科,主要表现的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通过对“国学”定义的讨论,对我国古代数、理、化、天文、中医等科学内容的阐述,表明国学中应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分析了为什么存在“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疑问。明确在国学中包含自然科学,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国与世界学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月6日至10日举行。周谷城教授主持会议进程。与会代表包括中国文化、比较文化、世界文化、哲学史、美学史、经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中外关系史、宗教学,考古学、文物学、古文献学等16个学科或跨学科的专家,中年学者占大多数。美国、日本、苏联、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学者十人专程来上海出席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多数讨论中国文化传统的再估计,部分讨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其中既有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估计,也有儒学传统和近代传统的具体估计,还有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资源的复杂关系是关键所在。当代哲学家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综合创新观是比较成熟的学术创新模式,也是指导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讲,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这个命题中,“马魂”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论的架构和资源为主体,批判地借鉴西方文论的有利成分,建设中国当代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有过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但是,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却没能在中国发生?为什么中华民族至今未能跻身于世界科技先进之行列?这些问题是当代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点。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从中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出发,着重于影响科技发展的外部原因分析。国内学者金观涛等用系统论观点探究了中国的传统科技结构,指出科技落后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自然国学体系的形态特征 除了医学,绝大部分自然国学的论述是经验性的、片段的、不完整的.就是医学,用现代眼光看来,也是不够明晰,缺少系统的推理与论证,也没有严谨的实验与分析方法.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面对自然了.但随着西方科学由简单到复杂、线性到非线性的演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平心静气的探索,我们日渐明确地认识到,有两种思维方法被人类用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一个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逻辑、实验方法,另一个则是不够熟悉的中国古典直觉、体验方法.前者长于局部认知,后者善于整体把握,似乎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称互补结构.我们透过表象,隐约中能够感觉到一个看似无形却有形的自然国学体系的存在,构成这个体系的基本要素是道、气、易.  相似文献   

11.
1.中国传统科技体系也即"自然国学"是否自成体系,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否.如果你要拿它和别的科技体系对立,那么答案就是否定的;如果你要把它混同到其它科技体系之中,那么答案则又变成肯定的了.如果我们在更高层次上不能坚持文化的一元性、科学与哲学的统一性、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统一性,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荒谬之中,我们的坚持变成了对谬误的执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学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灿烂宝库,其所蕴涵的宝贵思想精华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但中国传统国学在思想基础、目标追求、社会学体系、价值取向、内容构成、学术方法、创新发展等诸方面与现代文明之间存有不谐之处。要弘扬中国国学,必须以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中外交流结合、研究手段等方面为重点推进中国国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学界对国学概念的争论一直未断。国学概念的倡导者和质疑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认为,国学指周秦至清末以来中国社会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在地域上不仅包括本国原生的学术文化,也包括为本国文化体系所吸纳的外域文化;在时间上不仅包括古代传统文化,还包括近现代文化;正确看待国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学的现代形态,发掘国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的观点来认真发掘、科学评价国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探索大学国学教育与符合现代文明趋向的思想文化价值的自然对接,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与大学德育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发挥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民族意识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升等方面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中国传统"射艺"的研究理清相关概念和内在联系。研究认为目前对中国传统"射艺"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必然涉及到近代出现的"国学"概念,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作为"国学"的概念是适当的,它能包含"射""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射艺本身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习射能更好地理解国学,同时国学理论又能丰富射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湖北人文学者曾引领聚集三个脉络相关的思想群落:一、以黄侃为代表的"国学"群落;二、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群落;三、以胡风为代表的文艺集团。由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与学术风气的影响,不同思想系统学术群落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独特的对话交流的学术共同体,从而映照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图像。湖北人文学术显现出的草根性、现代性、融通性,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理论创新,属于一社会的自源发展范畴。中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性质,总体上尚处于依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尽快完成和实现科技本土化,从而促成社会文化进入到自源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认清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逻辑出发点,抓住科技本土化的主战场,对传统认知思维形态之缺陷保持高度警醒并给以自觉主动的革新,进行一场理论、实践、制度皆包含在内的完整的文化创新,这几方面构成了科技发展观变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国大型学术年卷《国学研究》第四卷已出版发行,该学术大刊刊登了纳西族学者戈阿干的长篇论文———《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将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推向国学研究高峰,拓展、加深了东巴文化的学...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先生的学者之路经历了曲折多姿的过程。他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制化学术训练,却通过自我摸索探寻到研治国学的正途:受近代以来古史研究学术新风影响,他自少年起就领悟了地下出土实物与纸上传世文献对勘的读书法,并在长期阅读古籍的过程中,从经史子集扩大到工艺杂著,逐步完成文物研究的知识积累;通过文物的收藏和捐献,他进入了"好古—集古—考古"的传统学术轨辙,也参预到"从个人研究到集团合作"的现代学术序列;他因一贯钟情于"社会百工技艺",受此"无言之美,产生无言之教",最终圈定以物质文化史研究为中心的治学范围;又由于追踪王国维、胡适等国学大师的考证方法,他精于"文史研究与实物相结合",不囿于"以书证书",而是拓殖于"以物证史"的学术新领域,具有学术创造的意义。沈从文先生从文人到学者的转身,使其接榫于中国"学者而兼文人"的大传统,并成为这个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情境下的“国学”,从根本上应是中国学术精神的振兴。具体地说,“国学”的内涵,应是站在中国学术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来整理和发扬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当代的国际意义和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国学”的内涵,主要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是以西方的学术理论为基座来梳理中国的学术史,建立中国学术的面貌是按西方人的理论框架、范畴系统和逻辑程序撰就的。所以,当今重谈“国学”,应把视点转过来,即以中国学术所蕴含的积极的精神为本体,来透视当代中国的和国际的文化难题;通过学理的方式,论证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