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美的感悟,是对色彩缤纷世界的感动、臣服。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就是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人物的喜与悲都在自然景物中得到反映。这种生命感和季节感感悟使日本人萌生出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以“物哀”、“空寂”、“幽玄”等等范畴为中核,表现于文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尚“雅” ,以“雅”为人格修养和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雅”之境是人与自身心、性的构成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相互对待、相互造就中的构成。“雅”的开端 ,是“作人” ,就价值体系的差异而言 ,“雅”与“俗”的区别首先表现为主流文化与精英审美意识和大众审美意识之间的疏离与对抗 ;从人生美学来看 ,中国古代“尚雅”审美意识的确立 ,与中国文化中的“崇礼”意识分不开。雅俗之争 ,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中 ,对如何确立人的地位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人的自我实现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沉默寡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出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强烈的"集团主义”思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玄思想对六朝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清"为美即强调事物的材质之美、气韵之美,亦即本体之美."清"美也是绝俗之美.它是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理想."清"作为原始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演变为广泛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则完成于魏晋玄学阶段.尚"清"意识是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六朝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的关系,认为暧昧的日本语正反映了日本人的和谐之美、不完全之美,暧昧朦胧余韵之美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物哀”这一审美意识已经渗入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章以川端康成的《雪国》为研究对象,从中看川端康成对“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而探究“物哀”在日本民族各个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分析“物哀”意识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和荚学追求,把艺术情趣转向于反世俗的禅的意境之上。  相似文献   

8.
“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日益凸现 ,“创新意识”是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的一条重要原则 ,依据大纲授完课程是最基本的要求 ,教者与学者如果缺乏“创新意识” ,则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乏味。且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创新”赋予内容潜在的“美”。构建“立交桥”就是要努力展示教学过程的“美”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这其中的形式千变万化 ,本文试从作者自身能够把握住的方面略说几点。构建化学教学的“立交桥”可以理解为拓宽教学过程的通道 ,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延扩他们的心理场 ,这就要求教师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同时 ,…  相似文献   

9.
“社会美”,是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提出的,它们同属于现实美,是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美言懿行,即传统的美德,它与一个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用蔡仪先生的话讲:“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在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具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进化史的观点看,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的审美实践就开始了,在这种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早期文明活动中的洞穴画、岩画或歌、舞、乐,除了作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或有利于组织生产劳动而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联系以外,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味以及松弛、愉悦精神的功用,不能不说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巫术”兴起,“图腾”崇拜,游戏发生,审美的精神性逐渐与功利的物质性拉大了距离,强化、发展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审美实践的无限丰富和发展。以中国为例,从“有用即美”到…  相似文献   

11.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中,台湾是日本"利益线"的重要一环;在当今一部分日本人的心目中,台湾又成了日本的"生命线"。在"利益线"与"生命线"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从未明确表示过"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最好的注释,那就是:在日本的国家对外战略中,台湾从未失去其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以矿产投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日本侵华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国内战时经济统制体制的确立,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和投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由于其在中国地位的特殊性,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不仅不同于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而且也具有与战前日本在华投资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是对中国占领区输出资本同对部分已沦为其殖民地的地区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投资、开发与掠夺相互交叉。对中国富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赖以维持的基础;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客观上也给战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傀儡政权方面主要体现了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殖民地性质,但同时也加剧了日方与傀儡政权之间的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差别”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差别”政策从加强到逐步废除的各个阶段中,日本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差别”政策与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中国差别”政策最终的废除埋下了伏笔。日本还通过对华民间贸易和广泛地利用“例外程序”从内部侵蚀了“中国差别”政策的基础。在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最后谈判过程中,日本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传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精华,另一方面则超越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格局,成为对日本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形象体现。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风格是高雅的、优美的,作品里带有浓厚的佛学思想和禅宗意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钟爱和爱情的渴望,体现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情爱观念和价值取向。川端氏文学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笔锋表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心灵空间,其美学风格、文体样式、意境营造、人物形象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很高评价和赞誉。  相似文献   

16.
节奏美随想     
本文认为,节奏并非都是美的,所谓节奏美是指对象的时空节奏给予人的精神愉悦;节奏美或不关,是由人的生理平衡机制、心理愉快机制决定的;一部电视剧能不能给人以节奏美感,在于作品的整体节奏与观众的接受心理节奏之间是否建立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适应关系,体现这种适应关系的快节奏的审美力场是电视剧显著的艺术特征,电视剧的节奏同电影的节奏和小说的节奏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7.
"大正民主运动"亦称大正德谟克拉西,是日本近代以来,继"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民主运动高潮,是日本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大正民主运动"在不否定君主制的前提下,提出了普选制等进步主张,成为日本民主运动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资产阶级民主化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大正民主运动的重要成果的普选是有限制的普选.正是由于这种有限制的普选,为法西斯分子的上台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的中国现代史及日中关系史学界,一些人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中日战争称为15年战争,这个观点称15年战争观,即认为“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中日战争是15年。15年战争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多数日本学者肯定15年战争观,并以此为前提,论述了中日战争的性质,重点阐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者;对15年战争的称谓,也有人持有异议,其目的在于掩盖日本侵华罪行,为侵略战争辩护,从而否认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日本对东北的资源财富掠夺,是其自近代以来对中国资源财富掠夺的一个缩影。而且,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资源财富的掠夺无处不用其极。本文从“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方式掠夺东北财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疯狂掠夺东北矿物资源”;“十四年疯狂掠夺破坏了东北自然生态”;“掠夺使东北人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等四个方面,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日本是怎么样从中国东北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本文批驳了日本右翼认为日本给中国东北带来了现代化的荒谬观点,指出日本在东北的所有现代化设施,其本身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血汗,并且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从东北掠夺财富。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陆政策”是从明治维新前后形成的侵略扩张政策。文内论及了日本“大陆政策”产生的思想渊源和政治基础。无疑对清算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促其反省侵略历史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