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据《上海社会科学志》记载:1949年在上海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是考茨基原著,也是《资本论》第4卷。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它是马克思的遗稿,由考茨基编辑,不是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而是作为独立的著作出版的.该文作者可能将它和其后的苏联版《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4卷相混淆了。其所以有苏联版,是由于苏联认为考茨基版有缺点。比较两个版本的优劣,是一项独立的研究工作,本文无意涉及。本文只指出:苏联版有一“概说”,用以统率全书;考茨基版则无。苏联版的章节标题是有倾向性的,有的不一定正确,可能发生误导;考茨基版的标题则是中性的。苏联版在我国出版后,考茨基版就不再印行。其实,两个版本都应出版,以利学者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3.
一部著作的命运,往往同作者或编者个人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时受到过誉,损时遭致溢恶。考茨基编辑出版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情况就是如此。考茨基先是受命于恩格斯,后来又正式受托于马克思遗稿的继承人,着手整理编辑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最后于1905—1910年出版《剩余价值理论》一至三卷。马克思这部隐藏了半个世纪的重要著作,恩格斯曾多次预告要编辑出版,终于经当时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之手与广大读者见了面。它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受到热烈欢迎,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时也确有一些过誉之词被加到考茨基身上,甚至不无吹捧的味道,就连当时已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卢森堡等人也未能免俗。例如说,考茨基“限于清理马克思混乱一团的手稿的思想内容,用可以说看不见的手把它整理成为一个内在的整体”。他“极其自如地运用材料,而最后提供给公众的则不过是马克思本人的和仅仅是马克思的东西”。总之,考茨基是“完全成功”的,考茨基的版本是“一个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有机整体”等等。但是,考茨基成了修正主义者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除了列宁在彻底批判考茨基修正主义的同时,尚能给考茨基版《剩余价值理论》以肯定并多次加以引用而外,几乎再也听不到一句公道话了。特别是在准备和后来出版、介绍苏联新版的过程中,考茨基版一直被当作批判的对象,而且批判愈演愈烈,不仅被说得一无是处,而且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名《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写的一部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草稿。马克思生前对它从未整理修改过,他逝世以后才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整理出版。解放前,郭大力同志翻译的考茨基编的德文版本《剩余价值学说史》(共三卷四册,第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盈利的资本家是不能存续的。资本盈利,经常来自剥削劳动,但资本盈利首先或主要靠资本家的管理劳动,这是客观事实。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把资本盈利完全视为剥削的结论是不成立的。但是,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论所揭示的资本盈利规律、揭示的资本家在利己动机驱动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却是正确的。本文在肯定马克思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资本获取盈余价值、相对盈余价值规律做出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的一句引语。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很希望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出版。1872年3、4月间,《资本论》第一个外文译本——俄文版在彼得堡问世了。这件事引起了俄国学术界的广泛议论。年轻的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彼德堡大学教授伊·伊·考夫曼(1848—1916年)就是最早评论《资本论》的人物之一。他写了一篇题为《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的评论,是专门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的,发表在彼得堡的《欧洲通讯》1872年5月号上。  相似文献   

8.
学报编辑加工的语言,应当与文稿的语言风格一致。近来读文,不时发现其中有些语句与总体语言风格相悖,犹如一部乐曲中的不和谐音。这自然是与高校学报的地位、与现代出版工作对高校学报的质量要求不相称的。 据我所知,广大编辑工作人员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重视的,正如《人民文学》编辑周奇所说,编辑“加工润色是很难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写作更难。……难在既不改变作者原  相似文献   

9.
思格斯在给敏娜·考茨基的信中告诉小说家,作者的政治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一种科学概括。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含蓄地表达思想的。它把小范围内的具体的人和事告诉你,让你去发现大范围内的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它让读者享受着自己发现的乐趣。好的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华南师范大学人生科学研究室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就是编撰出版了《人生科学研究丛书》。出版这样一部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旨的科学系列论著,据我所知,在我国还属首创。主编张伯钦等同志以及参与该书撰写、编辑、出版的其他同志的这一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中外历史上的许多先哲都曾经探讨过人生问题,历代有关人生方面的论著可说是汗牛充栋。以往的研究虽在某些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对人生问题真正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正确结论的,还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事。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应当是什么?人应当怎样以自己的存在为人类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这些问题都接触到了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都没有真正解决。这是因为价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援引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进行全球化问题研究时,往往停留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或"世界市场"的现象性描述,而未能从剩余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论原理上来看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理解上的欠缺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而卢森堡及柄谷行人则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理解,前者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提出了世界市场对于剩余价值实现的意义,后者则为卢森堡的这一阐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条件,全球化则意味着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面完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国家地区间差别性优势的逐步减弱。一旦由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不再有能力通过国家地区间的差别性优势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来缓解社会矛盾,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时代就要无可避免地到来。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其终局。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副教授肖灼基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青年时代》问世了。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出自中国人笔下的马克思传记著作。 目前世界上关于马克思的传记著作已为数不少,然而我们自己的《马克思青年时代》还是很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在于揭示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从理论层次上说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比剩余价值更深入、更根本,因为没有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当代著名的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齐泽克的马克思观。一方面 ,他认为马克思仍然是今天人们批判性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资源 ,另一方面 ,他又站在拉康主义的立场上批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齐泽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实质是用拉康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接管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列宁还有一本“哲学笔记”许多人却不了解,这就是他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所作的笔记。 1913年9月,四卷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在德国出版。书中共收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的信1,836件。列宁在该书出版后的两三个月内就把它读完了,并在阅读时作了许多笔记。1959年苏联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提要》的书名,将这些笔记出版。近年已有中译本印行。  相似文献   

16.
在“广东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中 ,我读了李明华博士所著的《历史决定论的现代诠释》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 6月出版 ,以下简称《诠释》)。这本书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所遇到的挑战 ,作了深入阐释和发挥 ,是近年来少见的马克思历史理论新作。1 把对历史非决定论的批判 ,转变为对马克思理论的深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是马克思全部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个理论在其发展途程中经常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当代也不例外。但近年来从深度上研究马克思这一理论的专著不多 ,针对非难马克思的挑战而加以科学回答的专著更为…  相似文献   

17.
刘冠军 《人文杂志》2002,2(2):59-62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困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主要著作中预测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因而也不存在和商品范畴相联系的价值和货币。十月革命以前,在社会主义者的文献中,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1902年考茨基在他所作的题为《革命的第二天》的讲演中,曾经表达了以下的见解: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消费选择的自由和职业选择的自由,也就必须存在价格和货币。但考茨基并未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十月革命前后,一度流行着社会主义经  相似文献   

19.
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科学体系就是辩证逻辑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个科学的研究起点,就难以构成一个科学的体系。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应以何为始点?在马克思之前,尽管有不少的经济学家曾有过颇具见地的看法,但第一个自觉地研究和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人,是马克思。可是,在这方面谈到马克思,就难以避开黑格尔。列宁有一段话:“要义: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  相似文献   

20.
汪孔田 《齐鲁学刊》2000,1(5):118-120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误识,以致作出了某些错误的结论,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即属此例。应对误识产生的原因进行辨析,认真研读《资本论》第一卷,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